中国古代男的内衣(古代男人的内衣叫什么的)

服装城资讯网 2022-12-06 08:31 编辑:公羊博 214阅读

1. 古代男人的内衣叫什么的

古代男子的内裤嘛……其实从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划时代的发明:兜裆布!又叫作「裈」,也就是犊鼻裤。材料十分简单,一条长约六尺,阔约六寸的布,在男子胯下卷来卷去,包个结结实实,那就成啦!不是愚某胡吹。在【当垆艳】的故事中,司马相如开酒坊,便是以一个穷得连外面的下裳都没有,得以犊鼻裤来示人的场面呢!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代的人。后来这种发明传到日本,倒反是在他们那边留到现在。据当地学者云,兜裆布比起西式三角裤更加健康,应该大加推广,取而代之,发挥「大和文化」云云。

2. 古代内衣叫啥

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古代女子内衣蕴藏着不尽的昔日情怀,“前圆后方,前短后长,这是应和天地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过腰、胸、肩等分别系带,是为了在流动中达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

3. 古代男性的内衣

1、服装颜色: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

2、服装样式: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

3、服装布料:

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 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

4. 古代男人内衣叫什么名字

1.中国古代就有浴衣了。

2.浴衣,指洗澡时专穿的衣服。《仪礼·士丧礼》:“浴衣於箧。” 郑玄 注:“浴衣,已浴所衣之衣,以布为之,其制如今通裁。”

3.《礼记·丧大记》:“浴用絺巾,挋用浴衣。”

4.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文。”

5. 古代男人有内衣吗

一、内衣的最早记载

远古时期的人类茹毛饮血、树叶蔽体,从那时候可以看出,人类对私密部位已经引起了重视,除了遮羞避丑之外,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随着文明的进化,布匹的产生,人们开始制作衣物,内衣也逐渐随之衍生而出。

内衣最初由何时起源已经无处可考,但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诗经·秦风·无衣》中写道“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这里面的“泽”字就是指内衣,穿在战甲之内的衣物,贴身而穿能够起到消汗的作用,也被叫做“汗衫”,大概如今的汗衫也是沿袭了古人的叫法吧,这是古代男人内衣的记载,女人的内衣当然也有史据可考。

《左传·宣公九年》中记载:“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

描写的是春秋时期陈国第十九任国君陈灵公与臣子孔宁、仪行父三人共享一个女人的故事。这个女人叫夏姬,她同时与这三人交好,并赠与内衣表示情意,结果这三人在朝堂上公然炫耀同款内衣,成为一件自以为荣的丑事。

这里面的“衵服”就是指女人的内衣,在《左传》中也有做出过明确的解释“衵服,谓日日近身衣也”,就是天天贴身穿的衣服,这是较早的内衣记载,但在具体的样式上还没有过多的描述,直到汉朝时期的史料中才逐渐增加对内衣详细的记载。

6. 古代男性内衣叫什么名字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类似绑腿的两个套腿,两个管在外面长衣里面,在外面看不见。

就是纨绔当中的“绔”

用纨来作外面看不见的绔,就是富人的做法。

7. 古代男性的内衣叫什么

道士的服装主要有道冠、道巾、黄道袍等。

道冠,通常用金属或木材制成,其色尚黄,故称黄冠。冠以束发,同一般人戴者相似,如黄冠、金冠、芙蓉冠、五岳灵形图冠、二仪冠等。后人常以黄冠代指道士,

道巾有九种:混元巾、九梁巾、纯阳巾、太极巾、荷叶巾、靠山巾、方山巾、唐巾、一字巾。

道士常服为黄道袍,也叫大小衫,大多交领斜襟。多穿草鞋。宋代道士保持着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如道教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即系青结巾,穿黄道服,皂绦,草履,手持椶笠的装束,是同普通人们所穿者差不多的。道士服饰的另一个特点即头上所戴的冠、巾,不同于僧侣们源由天竺的佛教的服饰,而道服是源出于本土的服饰,

8. 古代的男子内衣叫什么

唐文化本身有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所以,唐代的男装既继承了传统汉服的灵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风等异国风情,最终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

下面,我们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从头饰、上衣、下衣三个方面,说一说唐代男装的基本款式,用另一种方式重温大唐盛世。

一、头饰

孔子说:“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这里的冠是指行“加冠礼”。冠是一种冠帽,是古代专门供贵族戴的帽子,而身份卑贱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帻”,就是包裹头发的一块布。

而唐代时期,男子常戴的头饰,是一种被称之为幞头的头巾。关于幞头的由来,五代人马缟曾经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

“幞头,本名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皁罗后裹发,盖庶人之常服,沿之后周武帝裁为四脚,名曰幞头,以至唐侍中马周更与罗代绢,又令中繁前后以象二仪,两边各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为常服。”

而幞头又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平头小样

平头小样又称平头巾子,是流行于唐初的一种幞头样式。它一般为扁平形状,头顶的巾子裹得很低,所以才被称为“平头”。

2、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又称武家高巾子,相传为武则天所创。一块头巾,竟然透露出她希望"武姓诸王"凌驾于整个朝局之上的用意,《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武德已来,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头小样者......贵臣内赐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

武家诸王样的巾子部分较之平头小样有了显著的升高,中间部分则出现了明显的凹陷。在永泰公主墓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人物所戴的就是武家诸王样。

3、英王踣样

英王踣样又称为踣样巾,创始于唐中宗景龙四年。《新唐书·车服志》记载:“至中宗又赐百官英王踣样巾,其制高而踣,帝在藩时冠也。”

英王踣样比武则天的武家诸王样还要高,其中是否有高过武则天家族之深意,我们不得而知。它上面分成左右两瓣,如同两个球。

因为“踣”含有倾覆之意,而且唐中宗就是在此年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合谋毒死的,因此它被人们认为不详并很快抛弃。而其样式可以从西安羊头镇李爽墓出土的陶俑上一探究竟。

4、官样巾子

官样巾子出现在开元年间,因此又称为“开元内样”,它比英王踣样要高,但不前倾,也没有圆球状物,头部略呈尖型。从名画《虢国夫人出行图》中,我们可以一见官样巾子的模样。

二、上衣

说完了帽子,我们再看看上衣。男子唐装的上衣,分为袍、襦、衫、袄和半臂5种。

1、袍

传统汉服讲究“交领右衽、褒衣广袖”,虽然美观大方,但实用性不足。唐代男装上衣沿袭了这样的特点,因此有一种博袖宽袍,又因为其受到胡风的影响,又产生了另一种窄袖袍,用于日常穿着。

(1)博袖宽袍主要用于礼服,按照领型划分,又有“直领对襟袍”和“交领右衽袍”两类。

“直领对襟袍”多为皇帝和官员们在上朝和举行礼仪大典时穿着的。而“交领右衽袍”穿着时胸前两襟相交叠压,右衽开襟,这种服装官民皆服。在唐代一些文官俑上,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模样。

2)窄袖袍主要分为圆领袍和翻领袍两种。

圆领袍,顾名思义,就是圆领子的窄袖袍。中国传统服饰袍服并非圆领,只有内衣才有圆领。魏晋南北朝以后,圆领袍吸收了胡服的特点,在唐代成为完全普及的服装,而且也是不分等级和性别,人人可穿。

翻领袍,顾名思义,就是领子外翻的窄袖袍。它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回纥。随着回纥与唐的经济文化往来密切,翻领袍也成为唐代男装中的一种常见款式,如壁画《职贡图》中,最后一个人身穿的就是翻领窄袖袍。

2、襦

襦对现代人来说是个生僻字。《说文》中说:“襦,短衣也”,史游《急就篇》:“短衣曰襦,自膝以上。”

可见,襦就是短袄、短衣的意思,它长不过膝盖,衣身短小,袖子窄小。

既然是短衣,下面就必然有与其搭配的衣物,作为男装来说,其搭配的衣物就是袴和裳。

3、衫

唐代的衫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襕衫,一种是缺胯衫,其穿着人群是不同的。

《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是时士人以棠苎襕衫为上服。”也就是说,襕衫是专供士人、官员穿着的。

而缺胯衫因为两边的摆缝处开叉,所以穿起来行动自如,方便体力劳动,因此是平民百姓甚至士兵经常穿着的衣物。

4、袄

袄是由襦演化而来的,分为长袄和短袄。长袄即亵服,类似于现在家居穿的便服。

而短袄是有内衬的短上衣,是与袴搭配穿的衣服。

穿着短袄,主要是为了行动方便,如清朝袁枚写的《随园随笔》中说:“今之武官,多服缺襟袍子,起於隋文帝征辽,诏武官服缺胯袄子。”这里面提到的缺胯袄子,就是隋唐时期的短袄,主要是为了便于骑马而制。

5、半臂

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上衣,可内穿,可外穿,及于腰间,有点像今天的“马甲”。

半臂起源于秦代,本来是一种袖子大而短的礼服。唐高祖时,对它进行了改造:“减其袖,谓之半臂”(《事物纪原》)。唐高祖“减其袖”的目的,当然是使它穿起来更加方便,所以半臂在唐朝称为劳动人民的日常工作服。

三、下衣

唐代男装里下衣,主要有裳和袴两种类型。

1、裳

《释名·释衣服》中记载:“上曰衣,下曰裳。”古人将下身穿的衣服称之为裳,古代男女皆穿。

裳在《说文》为“常”的异体字:“常,下裙也。”可以看出,裳是裙子,而不是裤子。人们现在常说的“衣裳”,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独立的部分。

不过,对于男装来讲,裳和裙还是略有不同的,裳更多的是起到礼服的作用,而裙则是衣服的基本款。

实际上,除了作为朝服等礼服以外,唐代男子穿裳的情况也是不多见的。《礼宾图》中就是穿裳的唐代官员。

2、袴褶

袴褶最早是指套在腿上的筒子,类似于现在的长筒袜。传入中原以后,为方便骑马,才开始有了裆,还要在袴管膝盖处系扎。

唐代时,因为其轻便灵活的优点,袴褶成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骑马或者劳作时常穿的衣服。

以上,就是唐代男子日常从上到下所穿着的基本服饰。

9. 古代男内裤叫什么

古人也穿短裤,名字叫犊鼻裈(kūn)。

犊鼻,就是牛的鼻子。牛鼻子如果不算鼻孔,形状就是曲边三角形。类似现代的三角内裤。通常是农夫、仆役或军人为了劳动、行动时方便才穿的。

裤子穿在里面,所以一般裤子的质料都会比上衣差。但是有钱人富贵之家却是用丝织品制作的裤子。在社会上被公认为是奢靡之服。

《汉书·叙传》提到穿“绮襦纨绔”的贵戚子弟。这个绮,是有花纹的丝织物,纨则是织造细致的生绢,都是很贵重的。

后来,人们用“纨绔”专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公子。杜甫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就是把纨袴与儒生对比,包含着对不学习不向删的纨绔子弟的讽刺。

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在古代只有穷人才穿内裤。内裤就像一个穷的标签,能不穿就不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