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云南民族鞋子
云南方言的“鞋子”还是叫“鞋子”,只是读音完全与“孩子”相同,但是写出来肯定不能是“孩子”。
在云南说“鞋(hai)子”,所有人都能听懂,比如“拖鞋(hai)”“凉鞋(hai)”“皮鞋(hai)”“布鞋(hai)”“水鞋(hai)”“长筒鞋(hai)”“短筒鞋(hai)”…………
走出云南,说“hai子”,就会产生误会,闹笑话,甚至是发生矛盾,所以云南人走出去要规范表达,外省人到云南要了解云南方言的发音和意思
2. 彝族的鞋子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中国少数民族服装是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特征
阿昌族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 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 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包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白族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十分惹人喜爱!
布朗族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大披巾,喜欢在绣花帽上插羽毛等。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回族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傈僳族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纳西族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1]。
怒族服饰普米族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族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东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
3. 云南有什么鞋厂
皮尔世绅女鞋是品牌,品牌成立于1999年,主要以开发生产时尚、舒适、完美、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为宗旨,一直专注于时尚女鞋的设计开发和国内贸易。
皮尔世绅是嘉兴皮尔世绅鞋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女鞋品牌;品牌成立于1999年,公司自创业以来,主要以开发生产时尚、舒适、完美、具有吸引力的产品为宗旨,一直专注于时尚女鞋的设计开发和国内贸易。历经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执着追求,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上海,江苏、广东、浙江,湖北,云南,安徽,广西等多家分公司的大型鞋业企业,公司先后创立“皮尔世绅”“玛莱丽”两个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女鞋品牌。
4. 云南少数民族鞋子
是云南十八怪啊! 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
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 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 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
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
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
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5. 云南彝族布鞋
年轻人穿布鞋出去不丢人。
布鞋作为现代工艺还没发达起来前,是人人都会穿的必要防护,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鞋的款式也多起来,布鞋逐渐被人们冷落。
布鞋经济且舒适,还是受一部人喜爱,觉得穿布鞋出去丢人,其实是自卑心在作祟。
除了需要一些正规场合,需要按照现代人的穿着标准去打扮,布鞋任何时候穿都不会丢人。
穿布鞋,也需要身份,君不见马云大红大紫的时候,不也是随时布鞋出行么?只不过别人没有驾驭权势的能力,只能屈服于舆论。
6. 中国民族鞋子
参考一下淘宝网里的品唐斋里的女装,此鞋适合配本白色彩绘亚麻裤,浅灰蓝彩绘长袖偏襟民族风棉麻上衣,或者白色纯棉阔腿裤,鞋色灰蓝上衣蓝上衣。
7. 云南的鞋子
1、个吃掉饭了——意为饭吃了没有?“个”(用此字仅表读音,也有人写为“左口右格”,不知何意。以下举云南读音皆如此不再一一说明)在云南话里用得极多,多置于句头,表反问、提问。例,个打牌?意为——打不打牌。
2、走,上该(gai)买孩子克。——诸位别吓着,此句意为”走,上街买鞋子去”。云南街读“该”;去,念”克“而且一般用在句末,或者句首。比如说”给克?“就是问”去不去“,”克我家嘛“就是”去我家“
3、哪费食堂,菜难吃死掉。打一个如呢还要2块,老实个鬼火绿(读第二声)呢!此句有点难,注解一下“哪费”即什么、哪样,如者肉也,肉在云南读“如”。呢语气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老实非诚实。是非常、很之意。鬼火绿,非常常用,不难理解,太生气了,怒发冲冠之谓也。注意,要读“陆”!
4、你支费男朋友太”曹奈”了,十块“切”(读第二声)“吼”场电影呢舍不得。注解:“这”念“支”音,“支费”者,“这种”也。“曹奈”,龌龊也,昆明人尤其爱说,切,即钱,读切(第二声)。看,本地人一般用“瞧”和“吼”,吼字老年人还有,快失传喽,可惜可惜!
5、昨日(第一声)巴西队“哎费”球“抓”(读第二声)呢老实臭呢!“哎费”,基本同“哪费”|“支费”,不过有点看不起或蔑视之意。抓,踢球也,如,走抓球刻!意为走踢球去!
6、”不有“二字连起来说变成了一个字念”biu“,意思是指没有。比如说,我还biu吃饭呢,就是我还没有吃饭呢!,这个biu(不有)在滇西和红河等地方很流行!这与江浙一带的吴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吴语”勿要“(即不要)二字连起来说变成了一个字念”fiao“,意思亦指没有。两者的类似可能表明了汉语的同一起源。
8. 云南彝族绣花鞋
瑶族是我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6省区的130多个县市。广西瑶族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1%,湖南次之,云南再次之。“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云南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人口的10.37%,一半以上分布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 麻栗坡、马关、广南4县较多。此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边、金平、河口等县,西双版纳州的勐腊县,思茅地区的景东、江城、墨江等县均有分布。
文化民俗 1、服饰 瑶族服饰因支系和地域不同而有差异,但通常都喜穿黑色和深蓝色衣服,布料自织自染,自己刺绣挑花。 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妇女头饰很讲究,椎髻插簪,佩戴银花。银牌、银串珠,耳环、手镯、戒指等银饰品,各支系或同一支系中妇女的头饰也不尽相同,有的头竖顶板,有的戴尖幅,有的戴竹壳等。云南文山“蓝靛瑶”妇女,头戴的银雀、银花、银珠、银铃等银饰及银链、项圈等,至少有3--5斤重。富宁县的“顶板瑶”,妇女剃发,包头帕。有的地区瑶族妇女头戴一种高耸支架,上蒙黑布,下垂红色缨络的腊角帽子。“红头瑶”则以“冠红巾”为饰。瑶族男子一般蓄发盘髻,以红布或青布包头。 瑶族妇女服饰花样繁多,蓝靛瑶着青黑布衣裤,衣长过膝,以红白色镶边,有前后裙。云南邱北、红河一带的“红头瑶”,有的上穿无领短衣,束腰带,下穿青色碎花白边褶裙。有的穿长可掩膝,袖口宽大,胸围、袖口皆刺绣花纹和边镶浅蓝色的衣服。有的只镶衣边,裤子一律青色,长短不尽相同;有的在裤脚上部刺绣花纹。富宁县一带的瑶族妇女多数上着青黑布无领斜襟长袖衣,袖口镶蓝黑白布边,外套蓝色或白色小垫肩,垫肩接胸襟,胸襟上钉密钮扣并绣横排花纹,下着裙或长裤,裙边裤脚镶红色布边,围黑布腰巾,裹绑腿。 瑶族男子服饰较朴素,一般着布扣对襟长袖衣,领边袖边常以挑花图案装饰,衣外多套无领白布褂,打绑腿。 瑶族妇女的装束有未婚、订婚、已婚之别。其标志有三,一是绣花鞋。未婚绣红花,订婚绣黄花,已婚绣白花。二是头帕三条线,红色未婚,黄色订婚,白色已婚。三是头帕上刺绣的16朵花,红色未婚,黄色订婚,白色已婚。 回页首
2、饮食 狩猎是古代瑶族先民的集体劳动,猎物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源之一。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瑶族掌握了栽培技术后,大米、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成为瑶族的主食。瑶族的副食分素菜、荤菜两类,素食除自家栽培的蔬菜外,还有野生的蕨菜、竹笋、魔芋、香姑、木耳、松茹等。荤菜除饲养的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外,猎取到的黄、野猪、山鼠、鸟类等也是瑶族日常生活的主要肉食品。 瑶族地区有许多风味小吃,不同的风味小吃又往往与当地的风俗相联系,如“青精饭”是古代祭社时的供品。也是节日互相馈赠的礼品,一般采用枫木煮水沧染糯米后,蒸制而成,色美味香。鸟酢是瑶族别具风味的佳肴,是用一种叫“雪鸟”的候鸟肉腌制而成。腌制方法是将炒黄的大米磨成粉,加食盐后填入雪鸟肚里,放入瓦坛密封腌制一年以上为佳品,酢肉咸里带香,腌制5年以上的鸟酢汤,是医治痢疾的特效药。“打油茶”是瑶族地区普遍盛行的一种饮食习俗。以茶叶、大米、茶油为主要原料。制作时,先将大米炒焦,放入茶叶、油、盐、再加入姜、蒜、葱,加入开不煮片刻即成,风味独特,瑶家常以此款待客人。“涝糟酒”俗称“米汁酒”,是瑶族传统食品,用糯米饭加自制酒药沤制而成。清晨上山劳动,通常用绿叶包一包涝糟酒,午餐食用。瑶家也常以酒代茶待客,客人必须连饮三碗,否则被认为失礼。猪血香肠,营养丰富,有强身功效,也是瑶族传统食品之一。 瑶族有简朴的习俗,红白喜事,历来从简,宴席以蔬菜、豆腐之类为主,肉食仅一碗肥肉。据说,此俗是遵循先祖盘瓠勤俭的教侮。 回页首
3、建筑 历史上瑶族迁徙频繁,住房十分简陋。据宋代典籍记载:“山瑶穴居野外,虽有屋以庇风雨,不过是剪茅叉木而已”。住房多为“人字寮”棚舍。甚至居山洞,人畜同室,以后,竹、茅、瓦屋逐步代替“人字寮”直到近代,随着经济发展,居住才相对稳定。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少数瑶族地区出现了“小洋楼”,但竹木结构、土木结构、干栏结构、砖瓦结构等不同类型结构的房屋,仍是瑶族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 竹木结构住房 山区“勉”族系瑶族多居此房舍。房屋以木头为柱,竹片为墙,屋顶加盖茅草或竹瓦。一栋三间,中为厅,两侧前为火塘,后为卧室,房前屋后搭有洗澡棚、猪圈牛栏、晒粮食衣物的晒楼。 干栏区住房 自称“布努”的瑶族多住此种房舍。屋分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家畜或放置农具。上层正中为厅,左右为卧房,卧房外伸出的小房为碓房、厨房、存放粮食的房屋多建于屋外或村外空旷处。 砖瓦结构住房 自称“拉珈”的族多住此屋。房舍狭长,内分大厅、中厅、后厅三层。猪圈、鸡舍置于大厅旁,大厅正中有敬祖神台。大门高耸,左或右上方建有吊楼,屋檐下绘制有彩图。 瑶族的土木结构房舍,形式与汉、壮民居建筑基本相同。 瑶族建房,一般是亲帮亲,邻帮邻,建房之家则以便饭相待,竣工时,款待酒肉以致谢意。动土须择吉日,房屋座向按阴阳五行择定,并先祭鲁班神,乔迁新居时,必举行祭祀,仪式十分隆重,先请师公择定黄道吉日,有固定的入房程序,在祝贺的亲友帮助下,以一把火开道,然后依次提水、抬米、拿碗筷、锅、搬被盖。进屋时,开始放鞭炮,这时师公设坛敬请诸神、祖先,唱请神曲,《盘王歌》祝贺房主吉祥平安。歌舞能霄达旦,异常热闹。 回页首
4、婚姻家庭 瑶族历史上也曾经历过群婚、血缘婚、对偶婚各个阶段,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婚姻礼俗。 瑶族头饰的变化,是男女青年成年的标志。男孩女孩到了15、6岁,便取下花帽开始包头帕,表示已经成年,可以寻偶。男子成年要行成年礼,即度戒。度戒须择吉日,请好度师,修搭巫台。度戒时,被度男子由度师引上巫台,度师念经求神,受度人与度师各端清水一碗,各执火捻一条,随度师发誓:“不杀人放火,……不奸妇拐妇……。”誓毕,掷火捻于碗水中,意即若违誓言,与火捻同命运。然后,度师指定9个成年人抬一张藤网,放上被盖,站于巫台下。度师叫“度下来!”被度者便双手围膝,从巫台上滚下来,即“度过来”了。男子受度后,才能得到宗教的保护,取得恋爱的权力。 瑶族男女青年婚前社交较自由,常在节日通过对歌选择意中人。有的地方盛行春节时村寨间集体对歌,在村寨附近,男女各站一方,中间保持一定距离。对歌中若双方情投意合,互换礼物作定情物。富宁县一带的瑶族青年男女是通过“抛花包”来传递感情,寻求伴侣的。“抛花包”一般在春节时举行。花包用红、黄、白、蓝四种颜色布拼缝而成,内装玉米,男女各站一方,相距一丈远,互相对掷,往返循环。 瑶族青年婚前社交虽然自由,但习惯约束严格,若婚前发生性关系,将受社会歧视或受罚。 瑶族青年恋爱自由,但从订婚到结婚全由父母包办,无父母的由兄嫂、叔伯包办,一般要根据“合婚书”择定配偶,即先推算八字,确定是否可以合婚。男方选中对象后,便上女方父母家,先递上一锅烟,说明来意,称“面烟”。有的地方则送茶或钱。女方父母若同意便不再退回礼物。以后,双方父母商量订婚日期。订婚时,要请男性媒人2人作中间人,男方要带上鸡、酒招待女方父母及亲友。付订婚金。订婚时儿女保密,到结婚前夕才由老人出面说明。这种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确定的婚姻,有时会使一些对歌相好的情人不能结为终身伴侣而造成悲剧。新中国成立后,包办婚姻大为减少。
9. 云南穿什么鞋子
去云南的玉龙雪山玩适合穿皮靴或者登山鞋,最好是皮靴。有雪的地方会滑也容易弄湿鞋子而且冷,其他鞋子比如运动鞋都很容易打湿,皮靴因为是皮的可以防打湿而且里面有保暖的绒毛,其次登山鞋也可以穿。
10. 少数民族的鞋
民族品牌的鞋子已经走向世界,诸如李宁,安踏,特步等已经成为世界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