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改成故事

服装城资讯网 2023-02-05 16:35 编辑:容菡 184阅读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牧童

1�课文简说。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词句解析。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舟 过 安 仁

1�课文简说。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清平乐・村居

1�课文简说。

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小词,便全然不同于他那些激昂慷慨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诗人首先把我们的目光带到了一座小茅草屋,茅草屋就在长满青草的溪边。听见茅草屋有人操着柔媚的南方口音带着醉意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原来是一对白发夫妻;再看看茅草屋外,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鸡笼子,调皮可爱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着莲蓬,那憨稚之态格外让人喜欢。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词句解析。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诗人开篇用素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读来觉得有无限温情充溢胸中。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几句集中写这一农户。诗人眼前的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在溪边趴着剥莲蓬玩耍。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最喜”表达了他对小儿的喜爱之情,这喜爱之情缘于小儿的可掬憨态:在溪头趴着,悠闲地剥着莲蓬,何等的调皮,何等的自在啊!当然,这里也不乏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产生的愉悦之感。

可以说,这是诗人偶然捕捉到的一个生活镜头,同时在不经意间,流露了诗人那极富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听到那低绕婉转的南方口音,看到这样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诗人内心一定充满了无限的柔情和温暖。这个普通的农家,他们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多么地幸福和快乐啊!老夫妻和和气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一切,是多么让人心生感慨啊!当然,诗人并没有将内心的这种感受直接诉诸笔端,可从他那看似客观的描述中,感受到宁静的乡村生活给他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1�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三首古诗词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的各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3�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比如《牧童》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

比如《舟过安仁》,“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再比如《清平乐・村居》,“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祥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所以说小儿是最招人喜欢的,不仅喜欢他的天真烂漫,喜欢他的无忧无虑,更喜欢有了他,这个普通的农家给人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4�加强朗读和背诵。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要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5�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学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体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6�课外,可让学生搜集、诵读、积累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一次主题语文活动,把学生搜集和积累的古诗词进行交流,激发学生读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7�教学本课生字,可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剥”读bāo。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们的意思。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二、自读自悟,感知诗词大意

1�自由读三首古诗词,借助拼音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

3�边读边想,从整体上感知诗词的大意。可按以下提示的思考题来思考:

(1)每首诗词分别写了几个孩子?是哪句提到的?

(2)诗词中的孩子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句知道的?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读三首古诗词,相机指导读正确。提示“乐”“亡”“剥”的读音。

对比读一读,并对学生对字音的质疑做出简要的解释。“亡”是古汉语中的读法,同今“无”。比较下列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2�交流对上面问题的思考。

3�抄写生字,注意“蓑”字的写法。

四、理解诗句,回答问题

练习把古诗词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进行深入思考:

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第 二 课 时

一、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三首诗词的意思。

2�在小组交流后,针对理解的难点,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的问题:

(1)“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

(2)“怪生”是什么意思呢?

(3)“醉里”是说谁醉?是作者还是老夫妻?

……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诗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对第一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弄”字给人的情趣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讲每首诗词的意思。

二、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要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朗读提示:

《牧童》重在读出牧童生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前两行要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后两行要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

《舟过安仁》重点要读出两个小童子行为的有趣。

《清平乐・村居》要读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村生活及人们的平静的心态、最小的孩子的无忧无虑。

3�背诵三首古诗词。

4�默写《牧童》。

第 三 课 时

一、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二、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有《诚斋集》。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有《稼轩长短句》。

杨万里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这艘小船行到安仁的小河中,他看到一些柔美的柳树,杨万里的心情格外舒畅了。

无意中杨万里看到了一只小船上面坐着两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他们在小船上跑跑跳跳,然后他们把撑船的竹竿和桨收了起来。杨万里觉得很奇怪,那两个小孩打开了雨伞,可没有雨,杨万里上前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打开伞呢?\两个小孩淘气地说:\我们是想让风吹着伞,使船前进!\杨万里终于明白了那两个小孩的用意.

杨万里心想:他们太聪明了,竟然可以想到这种办法。这两个小朋友淘气、天真的样子,在杨万里的心里久久不去

清平乐 村居

我,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心中充满了忧愁,我的故乡啊!怎么能被京人占领呢?我是多么想报国啊!一路上,多么美好的景色,只有我忧心忡忡.

走到了一户农家前,眼前的景象,让我大为惊叹:

白云高高地飘在天上,环绕在天上,环绕在青山上.一对老夫妻面对面坐着,好像喝了点酒,脸上泛着红晕,他们用当地的土话,亲密地交谈着。妻子一边帮丈夫按摩,一边用手指指东边,我顺着她指着的方向望去,透过一片小竹林,看见一个壮年正在清澈见底的小溪旁,在豆田里辛勤地锄着杂草,虽然戴着草帽,但汗水仍不停往下滴。看来,这是他们的大儿子吧!篱笆外有几棵芭蕉树,长得郁郁葱葱,篱笆里,也许是那对老夫妻的二儿子,他正仔细编织着鸡笼子。矮矮的茅草屋旁,一棵非常的枣树立在那儿。树下,一个小孩儿,也许是老夫妻的二儿子吧,正在认真地剥着莲蓬,他前面的一个小池塘,里面开着粉红的荷花,肥大的叶子遮满了整个池塘,鱼儿在水里欢快的游着,不时从水里蹦起,再“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

这时,那对老夫妻看见了我,微笑着伸手招唤我,我也不容推辞,便走了进去,在屋里坐下。老人给我摘了几个新鲜的水果,叫他的小儿子采了几个大的莲蓬给我吃,我边津津有味的吃,边说:“大爷,您有三个儿子哪。”“是啊,他们各有所长啊,一个勤快,一个心灵手巧,一个顽皮可爱又孝顺,呵呵!”“您真是有福气!”“不敢当啊,不敢当啊!”“大爷,瞧您说的,我``````”说到这儿,我看见大爷朝正在门外的妻子招招手,叫她进来,他老伴只是淳朴地笑了笑,摇摇头,随后就去忙活了。

走出这户人家,觉得他们虽然过得很贫苦,但非常快乐,要是天下百姓都像这户人家一样安居乐业,该多好啊!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溪的两边,长满了绿色的青草和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一阵风轻轻的吹过,荷叶翩翩起舞。瞧,溪里倒映着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那是谁呢?原来是溪前的一棵大柏树呀!柏树旁,一座低小的茅屋,藤条爬上了房顶,结了许多个大南瓜。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眺眼望去,那儿还种植这一大片的禾苗呢!

屋里,满头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正借着酒意说着悄悄话。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你哟,可真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了哟!”老奶奶一听,可乐了,说:“甭说这个,是不是今天又做错了什么事,回来巴结我呀?”

这时,太阳已经在当空高照。

大儿子十分勤快,再溪边的田间地头种豆。望着刚发芽的苗儿,大儿子甩了一把汗,高兴地说:“今年一定是个大丰收,到了秋天,我要给爹娘和弟弟们一个惊喜!”

二儿子正坐在大柏树下编织着鸡笼呢!他一边编织一边想:等到鸡笼编织完后,小公鸡便可以住进来,这可是它们既安全又舒适的家呢!

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吃,还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人间的佳肴,我给爹娘和哥哥们带个去!”瞧,他正忙得不亦乐乎呢!

太阳已经偏西,路过此地的诗人辛弃疾看到了这样一幅景美人乐的画,挥笔写下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屋后面有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注释

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

使:使用,利用。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拿雨伞当帆,让船开动.体现出儿童的聪明、天真。

释文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一天,他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着,远看像座白塔;近看,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两旁的芦苇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芦苇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本段简介

这首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