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女式旗袍和大衣(1940年旗袍)

服装城资讯网 2022-12-11 23:28 编辑:上官蓉 289阅读

1. 1940年旗袍

1930s:曳地旗袍的绝世之美

那是旗袍兴盛的年代,也是许多人眼里旗袍最美的年代。这种在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盛行长至脚面的长旗袍,后来旗袍款式起起落落,曳地旗袍却一直被保留,也成为了人们对旗袍的重要印象。

表示的是旗袍年代的款式,20s为1920,30为1930,40为1940,1920s旗袍的袖子都是倒大袖样式,30年代的旗袍,袖子有长有短,袖子长的属于早期,袖子短的很可能是后期,40年代的旗袍越来越短,图案却越来越艳丽。

2. 1920年旗袍

挑选旗袍尺寸的方法1、量体 完美旗袍的第一步是复杂缜密的量体过程,需要收集近20个数据,徐师傅拿到尺寸之后,会根据尺寸判断客人的体型,调节放量,凭借自己的经验,将版样控制在刚刚好的范围内。用相似材质的面料做好样衣以后,请客人自己再过来试穿,用大头针固定好需要改动的地方,打板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2、价格一般市面上定做真丝旗袍的价格从1000元起步,根据面料、款式的不同而定。带特殊工艺的,比如绣花旗袍,要视绣花的复杂程度而定。瀚艺的真丝绣花旗袍价位从5800元起。选料瀚艺以重磅真丝缎为主,面料厚,不易变形,这种面料又分为单色或者带花纹两种。一般单色面料用来做刺绣。带花纹面料也分为印花和提花两种,相比较印花,提花更加内敛,所以适合年龄较大的女性。市面上也有丝绒、棉布等。3、开叉 传统来说,旗袍的开叉高度为双手自然下垂手掌虎口的位置。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调整开叉的高度。但最低不能超过指尖,不然窄裙摆的旗袍将会影响行走。4、花型 对于刺绣的旗袍来说,花型选择也至关重要。如果你身材较为高大和丰满,大可放心的挑选衬有大花型的旗袍,像牡丹花和牵牛花。但千万不要穿浅色的,那样不仅穿不出旗袍的风情,还会暴露自身的缺点;小巧的女人可以穿小碎花旗袍,显得玲珑有致。5、长度 一般来说,年纪稍长的可以选长至脚面的长款,或是离开脚面10公分的长款;年轻的姑娘,想要日常穿的,推荐及膝的短款。扩展资料 :旗袍产生的社会背景民国旗袍风行的原因,有众多学者和当时的媒介认为,民国初女子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穿子长袍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汉族女性自汉代后,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袍服几乎成为男性的专利。女性穿“两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被视为封建礼教迫害歧视女性罪证的《女儿经》中就写到:“为葚事 两截衣 女人不与丈夫齐百凡事体须卑顺 不得司晨啼母鸡 ”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国家饱受列强侵略和军阀战争之苦,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当时爆发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以年轻人为参与主体的社会运动,为当时女性寻求思想解放和平等权利提供了巨大推动力。有许多学者在研究旗袍的缘起时,也是站在当时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比如吴昊的著作《中国妇女服饰与身体革命(1911―1935)》 一书。这种观点的支持者还有WESSIELING 。张爱玲女士就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 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辛亥革命前夕的许多积极参与革命团体的青年女性也喜穿长袍,周亚卫在《光复会见闻杂忆》中回忆1907年秋瑾的装束:“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给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会员们都称呼她为‘秋先生’”。所谓女子为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穿男子长袍之风气,并没有随着革命的胜利而结束。1920年《民国日报》刊登朱荣泉写给楚伦先生的信,讨论女子着长衫的文章――“女子着长衫的好处 ”,“长衫”最初是广东一带对男子长袍的称呼,可见当时上海地区女子着长衫者已经不罕见。经过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女子放足、剪发运动,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女子服男子长袍的现象在全国也越来越普遍。北京的报纸载文:“如今的女子剪发了,足也放了,连衣服也多穿长袍了。我们乍一见时,辨不出他是男是女,将来的男女装束必不免有同化之一日 。”不仅北京如此,“在广州通衡大道之中,其穿长衫之女界,触目皆是。……而无论贫富贵贱之家,若系女界之年少者,一若非具备一长衫,即不足以壮观瞻 。"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年轻女性着男子长袍已是成为一种风气,但是在当时舆论之中并没有太多的鼓励,反而批评者不少。到了后来,北伐胜利之后,旗袍便己经完全恢复了女性的气质,很少再能见到服男子长袍的女性了。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一件旗袍的深奥学问 每一个方寸都不容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旗袍

3. 1937年旗袍

旗袍里扮演上官峰的人是:杨洪武

杨洪武,男,现就职于浙江省话剧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话剧研究会会员,浙江省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多次获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旗袍》简介: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1937年的卢沟桥事件让全面抗战开始,同年8月13日日军攻占上海,1940年国民政府新日头子汪精卫投敌,从此七十六号的建立对国家人民产生了重大危害。

一群手无寸铁的学生在街头遭到枪杀,他们要武装自己,赵世杰在教这些学生如何用枪,他们的试枪很不成功,打不中目标。为了赶走日本人,青年抗日锄奸队成立了,他们歃血为盟,关萍露用血写下了“慷慨燕歌行,头颅一掷轻”的豪放诗句。

在关萍露的领导下他们要去刺杀特务头子丁默群。………

4. 1930年的旗袍

她叫盛瑞玲,1930年生人。70岁进入广告模特圈,拍摄过600多部广告作品,目前是中国年龄最大的广告模特。亲切的笑容,美丽的脸庞,被网友称为“神仙奶奶”。

穿泳装、汉服、旗袍、时装,走秀、直播、拍广告……这位91岁的神仙奶奶晚年生活真可谓多姿多彩,真的很美

5. 1940年代旗袍图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先人凭借着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随着时间的沉沦和社会的涤荡,很多宝贵财富已经销声匿迹,那些留存下来的却成为我们智慧的结晶,在中国文化中,相信很多人对于旗袍不陌生吧,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尤其是在民国时候很多女子都喜欢穿旗袍,但是旗袍在设计的时候为什么要两边开叉呢?原因令人害羞,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旗袍最早出现在满族人,因为他们生活在关外,常年都是要骑马,所以这种衣服就开始流行起来,并且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都熟知这种衣服,在民国时期越来越多的女性都喜欢穿这种衣服,而且人们将这种衣服设计的更加贴合女性身材,两边的叉也开的比之前还高,在这个喜欢旗袍的年代,不管是富家女人还是穷家女人都喜欢穿这种旗袍,看起来也非常高雅有气质。

从满族到民国,衣服也有着很大的提升,从原来宽松类型到现在紧紧贴合女性身材,但是唯独不变的就是身材两边的叉,那为什么这个叉没有废除掉呢?其实之所以留下叉是因为能更好展示女人的美,都知道女人是比较爱美的,所以在这方面保留这个叉,可以展现出更完美的身材,而且这种改良过的衣服更能受到女性的欢迎,令女人看起来高雅有气质。

另外一方面就是这种旗袍已经很紧,毕竟是按照女性的身材量身定制的,穿起来肯定多多少少有些麻烦,旗袍两边有个叉的话就更能方便女性上厕所,由此也可以看出来民国人们的思想要比现在人思想先进很多,很多问题他们都提前能想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旗袍就是现在穿的这种。

相信各位小伙伴看完之后对中国的国粹有了了解,大家还有其他见解欢迎踊跃评论,小编会在评论中一起跟你们共同讨论哦!也非常的感谢大家百忙之中阅读小编的文章,若有所帮助,点赞转发以示鼓励。如有不足,下方评论区发表意见,小编会继续努力,以更优质的文章回报大家,谢谢大家!

6. 1921年旗袍

民国旗袍介绍

第一种以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为代表,认为旗袍即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

第二种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以及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为代表

第三种以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为代表,认为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汉、唐、宋

第四种以卞向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为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

7. 1950年旗袍

雷锋帽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共产主义品德多高尚,学习雷锋好榜样,毛泽东思想来武装,保卫祖国握紧枪,勇于革命当闯将。雷锋可以说是60年代人的偶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理所当然的影响着当年的时尚。

解放鞋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国橡胶工业的起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穿布鞋转变为穿解放鞋。解放鞋也就成为我军的主力鞋,一穿就是40多年。40年来,它在部队作战、训练、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海魂衫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那种蓝白间隔的横条纹随处可见。据说海魂衫是各国水兵们贴身衣着,为白蓝相间的条纹衫,寓意为浩瀚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海魂衫就显得精神抖擞。曾有个《海魂》的电影,赵丹主演,着装就是海魂衫。一袭醒目的海魂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阳光灿烂的十字街头,曾勾逗出多少美丽少女怀春的浪漫情愫。

6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军装是最时髦、最体现革命化的服装,尤其在青年学生中盛行。谁都想搞到一套,没有全套,半身也行;没有新的,旧的也不错。男生穿,女学生们也把长辫子剪成短发,梳成两个“小刷子”,戴上军帽,穿上军装,腰扎皮带,足蹬解放鞋,浑身散发着“革命”气质,代表着当时服装美的时尚。

绿军帽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

人人都佩戴的毛主席像章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上海出现了一枚22K金质毛主席像章,是由老凤祥银楼制作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制作毛主席像章进入了鼎盛时期。

绣着“为人民服务”的军挎包六十年代的黄挎包人手一个,成为了现在电影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怀旧道具,甚至是一种时尚的标签。而那个时代的黄挎包却无一例外地装载着同样的青春、激情和梦想。但是,那些背着黄挎包活跃在广阔天地的知青稚嫩却充满活力的身影。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8. 1929年旗袍

旗袍的出现,已经是民国是后的事了!里面穿的可以是肚兜 ,和各种短裤!(清朝时候的女子服饰不能算是现在所说的旗袍!因为旗袍是民国后对满族女子服饰的修改而成的!)清人女子里面通常是肚兜 和短裤以及和秋衣类似的内衣!现在女人旗袍里可以说什么也没有,就个3角和一个BRA!

旗袍,中国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