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衣纸样(古代的中医)

服装城资讯网 2022-12-05 14:30 编辑:齐亚 138阅读

1. 古代的中医

古人发现在任何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在内部功能的划分上都是一致的;(天人合一)就像外部的山水画一样,古人也认为人体身体内部也应该是一幅山水画;所以中国古代的穴位,很多都是从描述山水地势以及神灵中来的。如 涌泉;合谷;灵台;寸关....等等;而且功能在风水上也是类似;中国古代,连大地都是盘古的身体;所以把人体和山水联系在一起就不足为怪了;

另外古人还发现了,任何的系统都具备五样特性:1.生发(木/生)(春天).2.繁茂. (火/长)(夏天).5.回收(金/收)(秋天),6.潜藏(水/藏)(冬天)以及任何事物中的物质的本体:土地(土)(长夏);所以又把人体的流通划分为五个功能: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这也就是所谓的五藏;这个五藏是系统功能性的表述;和西医中的五脏完全不同;

另外古人还发现了:任何事物的成就必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部本身的功能,一个是对外部的动能;所以从五藏(人本体的功能)引申为 六腑(人体的对外部的功能,如消化食物,过滤水,传输能量等等);古人认为内外在本质上都是相互沟通的;本体的功能不好,与之相应的外在功能也不好;就像一个家庭一样,男人在外部不好,女人日子也不好过;女人在家里面过不好,也会搞得男人在外面难过;

这讲的是五藏六腑;这是人的本体功能

另外古人还发现了内的功能必须要和外部的形状中间必须要有一个沟通的渠道;所以古人发明了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就是让内外所有的东西都统一沟通起来;

古人讲人生的境界分为三个部分:1.见山是山,见水是谁(经络,和外界一一对应);2.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脏腑,和内部本体一一对应)3.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奇经八脉)

另外,古人还发现季节的变化,地域的不同,年份的不同,节气的不同也会对人体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总之,如果你精通了中医,你真的完全可以当个半仙,知道别人的生死福寿了;

反正,通过中医,我发现古人对人体的认识非常的了不起;在整体认识方面,比现在的主体医学还要厉害;在人体本质上,比现在的西医要深刻;

总之中医完全是一个建立在非常深刻的哲学理论上的应用学问;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学问!

2. 古代的中医读后感2000字

阅读此书,引起深深思考。第一,协和打破日益细化的分科率先创立了“普通内科”,说明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要具备整体的临床思维。这是中医相较西医的优势之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整体观念。注重事物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人不仅与外界统一、联系,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治疗疾病需要有整体观。

第二,除了医德,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对成就一个名医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正式接触医学之前,非常重要的铺垫是准备一颗人文心和一副科学脑。医学,尤其是中医学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学科,其与古代文学,尤其是哲学关系密切,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非知识广博,而难明其真理。《外科正宗》“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我不禁想起方和谦老师,方老家学渊源,又习文出身,喜爱阅读文学作品,文学功底深厚,对他成为医学大家帮助甚大。方老说:学好中医,一定要博览群书,尤其是古代文献典籍。首先要善于继承,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博采众方,勤于实践,然后要勇于创新,突破常规,推陈出新。所以作为一名医生要要求自己活到老、学到老,加强文学修养,多读书、读好书。

3. 古代的中医读后感

炎帝神农氏是我们中华民族始祖。他和黄帝轩辕氏一道,开创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所以,世代以来,我们中华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自称。

炎帝神农氏为我们民族作出了开拓性、奠基性的贡献,史料记载,他有八大功绩。

这八大功绩是:创造耒耜,发展农业生产;遍尝百草,发明中医中药;开辟市场,活跃社会经济;织麻为布,开始制作衣裳;发明弓箭,改进狩猎工具;发展制陶,改善生活器具;建造房屋,改善居住条件;制作琴弦,丰富文化生活。

由于有了炎帝的开拓性贡献,才有了我们民族的生息繁衍,由于有了炎帝的奠基性的贡献,才有了我们社会的发展繁荣。由于有了炎帝的伟大贡献,才有了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

在鏖战洪荒、创造文明的进程中,炎帝留给我们“四种精神”。这就是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厚德载物的民族团结精神,为民造福的崇高奉献精神。这就是伟大的炎帝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精神的源泉。

4.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邹润安

邹润安,江苏武进人。著有《本经疏证》。这是一部发掘《神农本草经》药物精蕴和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力作。它融《内经》、《伤寒杂病论》诸书之精义于一炉,在阐述《神农本草经》药物及其功效方面,见解独特而又精辟,可谓颇具卓识。

刘奎

刘奎,字文甫,号松峰,山东诸城人,系名相刘墉之堂弟,清嘉庆年间名医。他曾向名医郭右陶学习临床医术,同时精研《内经》、《难经》,对金元四大家的名著研考尤深。能融古出新,在治疗瘟病方面独树一帜。他充分运用和发展了医界“戾气说”治疫病的理论和实践,著成《瘟疫论类编》和《松峰说疫》。刘奎的医学专著不仅为国内医学界学习运用,还流传到日本。此外还有《景岳全书节文》、《四大家医粹》、《松峰医话》等著述。

尤怡

尤怡,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饮鹤山人,清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少时家贫而好学,曾在寺院卖字为生,是为清代内科名医马俶的得意门生。尤怡天性沉静恬淡,工诗词,不求闻达。为人治病,多见奇效。好为诗与古文,稍暇即读书灌花,饲鹤观鱼,著书自娱。所著医书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医学读书记》、《金匮翼》及《静香楼医案》等。

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薛雪精于湿热症。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很大。又尝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唐大烈《吴医汇讲》录其《日讲杂记》八则,阐述医理及用药;另有《膏丸档子》、《伤科方》、《薛一瓢疟论》等,亦传为薛氏著作。

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深远。

叶天士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是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他的老师中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从12岁到18岁仅六年间,他除继承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17人。叶天士的虚心求教,“师门深广”,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条框,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徐大椿

徐大椿,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松陵镇人。生于清代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性通敏,喜豪辩。自《周易》、《道德》、《阴符》家言,以及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无不通晓,尤精于医。

徐大椿精勤于学,平生著述甚丰,皆其所评论阐发,如《医学源流论》、《医贯砭》、《兰台轨范》、《慎疾刍言》等,均能一扫成见,另树一帜,实中医史上千百年独见之医学评论大家。又著《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伤寒类方》及《内经诠释》、《六经病解》等,其中真知灼见亦颇不少。后人将其所著辑为《徐氏医学全书十六种》等,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赵学敏

赵学敏,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人。乾隆三十五年,赵学敏初步完成了他个人的一套丛书,取名为《利济十二种》。这套书共一百卷,含12种医药书,包括药性、本草、养生、祝由、眼科、炼丹及民间走方医疗法等方面的内容。丛书子目的名称是:《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祝由录验》、《囊露集》、《本草话》、《串雅》、《花药小名录》、《升降秘要》、《摄生闲览》、《药性元解》、《奇药备考》、《本草纲目拾遗》,遗憾的是这12种医书只有《串雅》和《本草纲目拾遗》留传下来。

《串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民间走方医的专著。书中记录了走方医常用治病手段,又介绍了有关药物伪品、制法、食品、杂品等情况,揭示了走方医所用的简便治法和药物炮制、作伪的内幕。这些资料的披露,不仅为研究走方医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为了弥补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不足而作的本草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不仅纠正李时珍书中的几十条错误,还增添了大量新的药物。该书是清代最重要的本草著作,在中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 古代的中医叫什么

①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当时军队中的这种医疗组织叫做“庵庐”

②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在洛阳设立“别坊”

③唐朝的医院都叫做“病坊”

④五代时,个别病坊曾有改名为“养病院”

⑤元佑四年,苏东坡和公家的经费合起来办一所病坊,名叫安乐坊

⑥清朝的时候一般都叫做 .....(什么什么)堂 比如同仁堂

⑦中医史上第一家官办的药店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王安石命人在首都开封创设一家“太医局熟药所”,也叫“买药所”是现代中药店的前身

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药所已增开到七所。几年后,五所“熟药所”更名为“医药惠民局”,两所“修合药所”更名为“医药和剂局”

⑧电影里常见的说法叫药铺

另外古代的医生一并回答了吧

疾医:周代医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医师:首见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

太常:医官名,秦置奉常。公元前2世纪中期,汉景帝改称太常。西汉时设太常、少府官职,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在宫廷里治病。

太医令:东汉曹魏时设置,隋唐改称太医署令。此系掌管医疗机构的职官。

太医博士: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弟子。

药医师: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诸药、调和制剂等。

医生:此称呼始于唐代。

医士:此名首见于北宋。

郎中:始于宋代,皆称医生为郎中。

大夫:始于宋代,今北方仍沿称医生为大夫。

院使:隋唐设有太医署,宋有医官院,置提点为长官。明清相沿,长官称为院使,

6. 古代的中医有多厉害

一)先秦医学成

1.战国时期扁鹊,汉族,姬姓,秦氏,名越人(秦越人),又号卢医,传说为齐国卢邑(今山东长清)人。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人们借用了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脉学之宗。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因此,医学界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被世人尊为医祖。

2.《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被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医学之祖”“医之始祖”之称。

(二)汉朝医学成就

1.东汉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他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该书论述四诊疗法,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被称为“万世宝典”,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2.《医方经》是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记载了几百个药方。

3.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4.东汉华佗是当时的名医,被誉为“神医”。他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他精通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并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他还发明了五禽戏,即虎鹿猿熊鸟,是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三)唐宋医学成就

1.孙思邈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著有《千金方》,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2.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3.宋朝法医宋慈所著《洗冤录》又称《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它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00多年。

(四)明朝医学成就

《本草纲目》由明代李时珍撰写,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五)中医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7. 古代的中医pdf

精一书院第四期报名在他们的问止精一书院“申请入学”专区。

提交个人简历及为什么要报名的主题论述文就可以报名了,像我就是写自己跟中医的一些渊源以及学中医的初心的,这个大家可以跟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写,不超过1000字。

简历的话弄成PDF格式直接在官网那里上传就可以了。最后放一下申请截图,感兴趣的可以去申请了。

8. 古代的中医罗大伦读后感

罗大伦出了巜神医这样看病》《古代的医生》《漫画中医》《这就是中医》等书。

9. 古代的中医大家

(1)扁鹊:四诊法

相传战国时期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以及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创立了脉学,总结出来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闻、问和切。据说扁鹊著有《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 81 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

成书于西汉,托名黄帝所作。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为中国古代医学奠定理论基础。

(3)《神农本草经》

又称《本草经》或《本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张仲景(约 150~约 219):《伤寒杂病论》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邓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著有《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5)华佗(约 145~208)

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有“神医”美誉。擅长外科,被后世称为外科鼻祖。他研制的麻醉剂“麻沸散”,比西方早 1600 多年。当年曹操要是让华佗做了开头手术,说不定华佗还会有”脑科鼻祖“这样的称号呢。不过当时的医疗设施水平这么低,估计做了开颅手术,曹操的存活率也会很低。

(6)《针灸甲乙经》皇甫谧

魏晋医学家皇甫谧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 年),共 10 卷,南北朝时期改为 12 卷本。《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

(7)《肘后备急方》葛洪

东晋时期葛洪著。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

(8)孙思邈(581~682):《千金方》

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所著《千金方》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和药物学知识,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

(9)《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 800 多年。

(10)元丹贡布(708~833):《四部医典》

唐代吐蕃时期杰出的医学家,藏族医学理论的奠基人。所著《四部医典》,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学术权威工具书,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

(11)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用近三十年时间编成《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 、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集我国 16 世纪之前药学成就之大成。书中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10. 罗大伦古代的中医

肯定是在北京了!此人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诊断学博士,你说不到北京到哪里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