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代丝绸衣服
丝麻织业: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业的国家。
以后经历历代尤其是汉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
2. 汉代蚕丝衣
素纱禅衣,西汉,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禅衣素纱”是一件知名度很高的文物。这件纱衣见于马大侯利苍夫人墓,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8克,薄如蝉翼,折叠后不盈一握。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文化的骄傲。 据了解,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就有40根至50根纱。密度较为稀疏,孔眼里充满织物的表面,所以纱的质地非常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儿都不夸张。这也就是为什么素纱禅衣如此之轻薄的原因。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缭绫》中写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咏诵这诗句,以为诗中那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缭绫的描写不过是诗人的艺术夸张。直至闻名于世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墓中大量丝织品,特别是两件素纱禅衣的出土,证实了诗人的描写并非凭想象夸张而作,而是据实形象化的描写。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两件素纱禅(单)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重49克,不足一两。如重48克的禅衣,长1.6米,两袖通长1.95米,腰宽0.48米,如果除去领口和袖口较厚重的缘边,重量仅半两多。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出于二千多年前的汉墓,不能不令人惊叹! 这件素纱禅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中,禅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上乘的纱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 素纱禅衣轻薄而透明,如何穿着呢?《诗经·郑风·丰》:“衣锦衣,裳锦裳。”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单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有着轻柔和飘逸质感的纱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飘然若飞,极现女性的柔美。 马王堆素纱禅(单)衣,曾经被盗,目前博物馆所展示的是高仿真样品。
3. 汉代丝绸衣服图片
汉代主要的织物是麻布,丝绸只流行于达官贵人。麻布的主要原料是亚麻,在我国各地都有广泛种植。现在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麻布基本已经被棉织物、丝织物、化学纤维织物所取代,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亚麻的种植也已经很稀少了。
4. 丝绸古代衣服
用丝绸制作出来的,而上面经常有的五爪金龙等很吉祥的图案是用金线一点点绣出来的。
皇帝的龙袍一般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巨大的代价才能够制作出来,主要就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尊贵。除了金丝之外还会用到珠宝、孔雀羽毛、珍珠等非常少见的材料。而且绣功也是一流的,一旦绣不好绣娘就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5. 汉代丝绸衣服特点
中国最早的服饰,也是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叫“衣裳”。其形制是上衣下裳(裙)。衣裳的形制是谁开创的呢?不知。但大家普遍引用的出处是《周易·系辞下》里的一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黄帝们以垂示、垂训衣裳之用的方法,治理天下。可见,在远古,衣裳之用非寻常之用。有何不寻常呢?在东汉荀爽的《九家易》里,回答了这个问题:“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乾为天,坤是地,在中国,天地所代表的意象,就不言而喻了。可见,衣裳所蕴含的思想与秉持的法度。
上衣下裳,周正庄重,雍容典雅,这也是传统中国的主流审美观。
6. 汉朝丝绸衣服
汉代以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
中国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在汉朝确立的。汉代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魏晋服装服饰虽然保留了汉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风格特征上,却有独到突出的地方。公元六世纪波斯图案花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纺织、服装以及其他装饰物,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一点在敦煌壁画上多有反映。
南朝服式基本上继承魏晋。这一时期敦煌造井(单独适合纹样)、三角形花(适合纹样)和条状花(二方连续)、飞天、云纹等动态形象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古朴、秀丽,又含蓄柔和。当时的毛织毯、麻布和丝绸都是盛行的产品。
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唐以后服饰多受民族融合影响,丝绸之路也难逃闭关锁国带来的厄运。
7. 西汉的丝绸服饰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作为整条路线的起点,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到达著名的敦煌。但是从敦煌开始就分为南北两条路:南路是从敦煌开始,让后依次是楼兰、于阗、莎车、帕米尔到达大月氏、安息,最后往西到达条支、大秦,而北路从敦煌开始,经过交河、龟兹、疏勒、大宛最终到达安息和大秦。
8. 汉朝丝织品
张骞,班超,甘英三人都出使西域。
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汉朝同西域的往来此后十分频繁。汉使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带回长安。西域各族从汉朝得到了丝织品和铁器,还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们和西域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