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裹胸
就是用一块布把胸和脚紧紧的缠起来,带有强制性的。在古代,女性以小脚为美,所以他们就会在很小的时候大人就会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硬生生的把脚给缠起来,这一缠就会是很多年,直到脚的骨骼和肌肉变形固定,才可以取下布带子,裹胸也是一样,为了不让胸被别人看到就用布袋子缠起来。
2. 古代的裹胸是怎么穿的
裹胸也称为围胸、抹胸”等。就像一块布围在胸围上,短的就刚好围住文胸那么宽,长的可以盖到肚脐下,就像没有肩带的吊带。
裹胸的款式多式多样,是夏天内搭服饰的重要单品,既可以给你带来安全与舒适感,又能令你散发迷人女人味。也有塑造胸型的效果。
裹胸就是裹紧胸部不让胸部外阔,古时的女性都是穿这个,穿法就是把它撑开再从头上套到胸部,把胸挤到裹胸的正中间,再调整下高度,把它弄平整就好了.不过时间久了还是会往下掉,那就找个地方再整理下。
裹胸的穿法很简单,一般直接穿在衣服里面,直接套上就可以了。
穿裹胸里面可以穿内衣也可以不穿内衣。如果有胸垫的话是可以不穿内衣的,胸垫的话可以起到部分内衣的作用,如果没有胸垫的话还是要穿内衣,防止走光和凸点。
裹胸一般是没有肩带的,可能会有向下脱落的风险,为了保险起见里面还是穿上内衣比较好。
裹胸的作用主要是避免乳房受摩擦,吸汗但是没有支撑作用,所以大部分情况还是要穿内衣,这样能保护胸型防止下垂和副乳增生等。
单穿裹胸是不能剧烈运动的,很容易走光甚至是造成胸下垂,所以一般情况下就要在裹胸里面穿内衣。
总而言之,裹胸有胸垫的情况下,可以不穿内衣;但是如果没有胸垫的话就需要穿内衣,以防走光和凸点。
3. 古代女性为什么裹胸
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一般系蝴蝶结即可。肚兜,也有抹胸、抹肚、兜子等称谓,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
肚兜的正确穿法和系法
肚兜一般有印花或绣花,其中绣花肚兜比较常见,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
肚兜的穿着对象一般是妇女或小孩子,小孩子的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妇女的则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
小孩子的肚兜上一般会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等,是大人以此寄托孩子健康成长的意思。
4. 古代是怎么裹胸的
1,古代束胸一是为了美观(以小胸为美),2,则是封建伦理的要求。
束胸缘起于先秦,“与子同泽”的泽就是裹胸的前身,普遍于汉朝,至宋代最兴盛。
宋代贞节观念较重,社会要求女性“内贞外静”,女性的蒲柳弱质成为社会风尚,所以在身体妆饰上力图强化外形的恬淡和柔弱。这种纤柔之风一直延续至近代,成为女性审美主流。为了迎合这种柔弱美的审美观,人们除了对女性形体进行装饰之外,还要对女性的自然身体进行束缚,使其更能符合女性美的标准,由此缠足、束胸等行为得到发展 ,在当时封建伦理纲常的要求下,审美以小胸为美。
5. 古代为什么裹胸
在秦汉之前,内衣一般都是被称为“”“亵衣”,在称呼内衣的时候,古代人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同时还认为内衣是非常私密的物品。
到了秦汉时期的时候,内衣便被直接成为“抱腹”或者是“心衣”了。而这样的内衣款式则是直接用布裹在深浅,后背的话直接用绳子系起来,和现在的围裙有些类似,只不过长度不同而已。
魏晋时期的内衣则是被称为“两当”,这一时期的内衣款式是直接从游牧民族中传过来的,款式还是要先进一些的。一共由两层布缝制,中间还可以塞棉花,冬天和夏天都可以使用。
唐朝时期因为经济的繁荣以及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在内衣的款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时期的内衣一般都是被称为“诃子”,这种内衣是没有绳子的,因为唐朝时期一般都是流行“半露式”裙装,所以内衣的款式也是低胸款的。
宋朝时期的内衣则是被称为“抹胸”了,这种内衣是有绳子的,而元朝时期的内衣则是被称为“合欢襟”,内衣后面是有很多绳扣的,比较复杂,而且在穿着的时候还比较麻烦。
等到了明朝时期之后,这时候的内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这时期的内衣也被称为“主腰”。这样的内衣主腰是前面的话都是全部遮起来的,而后面则是半露式的。清朝时期的内衣就叫“肚兜”了。
而民国时期的内衣则是小马甲的款式了,不过随着内衣款式的不断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文胸”,文胸是起源于法国,在20世纪初的时候才传到了中国。直到现在,文胸也一直都是女性的内衣,在款式上虽说没有变化,但是材质和花样上却是有很多的。
6. 中国古代裹胸布
秦朝:
秦灭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统一,为中国版图奠定最早雏形,短暂的稳定结束后,汉灭秦而起,社会逐步趋向稳定发展,经济文化开始转型,对穿衣方面也有所进步,此时的内衣多采用平织绢工艺,衣上面绣有多种精美图案,但大多图案多以爱情故事为主题。
可见当时古人对内衣的追求已经开始多元化和风格化,多采用后系的方法,背部坦露无后片,从而更多展现美感,此时的内衣分为抱腹与心衣两种,二者还可以相互变换穿法,一举两得。
隋朝:
富有的大隋因统治阶级的荒淫腐败被唐所灭,从此唐朝成为了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之一,实现了万国来朝的盛世,移居在海外的国人也自此被做唐人,唐时国家开始快速发展,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局面。
尤其是在文化方面发展最为突出,涌现出大量传世的文化作品,朝廷重视海外使节前来学习交流,融会贯通各国先进技术,百姓思想开放,特别是在穿衣方面,喜欢身着半露胸裙装,两肩、上胸、后背都坦露,为了配合这种穿衣风格,内衣也发生变化。
出现无带内衣,称为“诃子” ,穿时还需在胸下扎两根带子,让上身部分达到更坚挺的效果。
宋代:
到了宋代,经济虽说强悍,但朝廷不注重军事和国防,至于外患入侵,宋人穿衣就结合外族特点,发明出束胸内衣且十分流行,面料从罗、纱、锦、绫、绢等多种材质,穿上这种内衣整个胸腹都被掩盖 因此束胸又被称为“抹肚”。
元代:
元朝时期女子内衣的变化不大,只是给内衣取了个很特别的名字“合欢襟”,其穿着特点是从后向前系束,穿着内衣时从后到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前有沟后有背,穿着起来十分性感,元代国家虽说不如唐朝强大,从内衣角度上看,开放程度不次唐朝。
清朝:
清朝流行的女性内衣,现在可能也有人穿着,穿着是一种传统的美感,当时的内衣一般做成菱形,上设计有带字,穿时套在脖子上,腰部另有两根系子绑在背部,下面呈倒三角形态,以盖过肚脐遮住小腹为标准,被称作 “肚兜”,颜色多以喜庆的红色为主,上面还绣有精美的图案,穿着起来十分迷人性感。
现代:
近代女性内衣发展成了小马甲样子,类似现在的运动款内衣,多以棉、丝为主要面料制成,多以对襟闭合方式,襟上缝有扣子数粒,穿着时也可以达到收腰裹胸的目的,可见从古至今,收紧赘肉,成为女性追求美感的相似的手法。
扩展资料:
肚兜典故:
汉代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
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
明代之后,妇女已 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抹胸肚”。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肚兜”。
《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
“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7. 中国古代裹胸的时期
裹胸又称抹胸是一种胸间贴身小衣,一般以方尺之布制成,紧束前胸,以防风之侵入。古代男女多服之。抹胸的别名很多,古称袜腹、肚兜等。古代妇女的胸衣,自后向前围束,下面有线,可以同时围系裙腰。
从汉朝到明代,一直在变化。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
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
8. 古代的裹胸布
肚兜。
肚兜又称“抹胸”,是中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dù dōu ),古称兜肚,上面用布带系在脖颈上,下面两边有带子系于腰间。关于肚兜的名称,历代皆有不同。除了肚兜,还有抹胸、抹肚、抹腹、裹肚、兜兜、兜子、诃子、衵服等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