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三月初八,明辽东锦州守将祖大寿打开城门投降清朝,实际上这已经是他第二次率部投降了。如果您认为他把投降当儿戏,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那您可就真的看错这位了。
根据史书上记载,祖大寿此人沉稳大度,进退有度,妥妥一员威望卓著的宿将,那么名将祖大寿为何会如此反复无常呢?咱们接下来一起看看,这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次降清1631年(崇祯四年)农历七月,再次受命经略辽东的孙承宗为加固关锦防线,命令祖大寿修复大凌河城,可是祖大寿正修着城时,皇太极就带着大部队过来将大凌河城重重包围。
当时的明军非常被动,一方面城墙还没修竣完工,另一方面城内的粮草短缺,只够支撑不到十天。然而即便这样,祖大寿等人还是没有认怂,硬碰硬到了最后,城内守军粮食吃完后吃马,甚至后来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城内还是一直死撑着,就这样,身处劣势的祖大寿最终硬守了三个月。
随后,在孙承宗所部救援屡次被击退,粮尽援绝,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祖大寿为了一万多部下的性命,最终选择了开城投降。
坑了皇太极一把皇太极听说祖大寿投降后,欣喜万分,直接降阶相迎,行了满族最高级的抱腰礼,祖大寿呢,表面上也是一把得热乎劲,大宴上一个劲猛喝海喝,实际上却已经盘算好了一把无间道,投降其实是诈降。
他刚答应投降,就跟皇太极说自己新来无尺寸之功,不大好意思;现在,投降的消息现在明朝还不知道,自己毕竟身为锦州总兵,只要回锦州城就可以当家作主,号令开城门,那是分分钟的事情,锦州城自然可兵不血刃而得,这样祖大寿自己也有了觐见之礼,晋身之资,皆大欢喜。
皇太极一听,这主意不错啊,唾手可得一座坚固无比的锦州城,这是个好生意;他也不顾重臣反对,马上放了祖大寿,还让他带了小部分部属,方便他取得明军信任。
但一回到锦州城就祖大寿就变脸,紧闭城门,组织防御,抗击清军。
无论皇太极明里叫门,暗地骂娘,人家就是死活不搭理,于是皇太极大怒,命令大军再围锦州,这一把,守城再次守到惨绝人寰的地步。
二次降清锦州虽然粮多,但是人也多,三月、五月撑得住,再长可就不支了,于是再次出现了人相食;而锦州则比大凌河城重要多了,这次明廷非常重视,命令洪承畴带领倾国精锐13万步骑增援锦州,然而随后松山会战,援军尽墨,洪承畴投降。
粮草早尽,援军已绝,再怎么死守也没有意义了,祖大寿百般无奈,毫无选择,只能再次投降。
创敌无算而敌胆寒,百战之余而身入敌营,固然赢得了对手尊重,但是无论如何自己已身为降臣,日后含辱藏垢,声名尽毁。
历史上有几个像我这样的人呢,祖大寿心中的百般滋味,无人诉说。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最可比拟者,似乎只有汉朝的李陵,因为两人都是不得已而降;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征,以寡击众,力战之下杀伤无数,匈奴一度败得太狠已决定退兵,最后却因叛徒告密而兵败被擒,不得已归降匈奴。
《汉书·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记载,太史公曾为李陵辩白,云其:
身虽陷败,然其所捶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答苏武书里面,更讲到李陵独白心迹,曾有假降而待机脱身之意,然而汉武帝却对李家下了重手,
“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家毁人亡,汉朝如此薄情,李陵欲回无路,最终只得终老匈奴。
遥想当年,祖大寿先隶属于孙承宗部属,后追随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积功升为参将、总兵,可以说是袁崇焕的心腹大将。
随着两次大的胜利,宁锦防线日渐稳固,辽东局势逐渐向好,皇太极则在气急败坏之下绕过袁崇焕的防区,直接突击包围北京城,而后在北京城外,袁崇焕带领祖大寿、戴承恩、王承胤以九千步卒以少胜多,取得了广渠门之战的胜利,然而风云突变,发生了己巳之变。
鉴于后金在辽东争夺中一败于宁锦、再败于宁远,三败于广渠门,袁崇焕已成为后金噩梦,彼方必欲除之而后快;军事既然不行,就用阴谋诡计除掉,皇太极于是祭出了反间计。
计策其实非常的拙劣,但关键明朝高层愿意相信,居然马上奏效,崇祯皇帝随后以议军饷为名,终于把袁崇焕忽悠进京,然后不容分辩就将他下大狱,当时随行的祖大寿目睹了这一切,不由地浑身战栗发抖。
在祖大寿心目中,袁督师才能卓绝,功高勋烈,向来就是自己的楷模,像袁督师这样赤胆忠心的大将居然不由分说就被带走,朝廷哪里还有什么律令可陈,哪里还有什么道理可说。
他出于自身的安危考虑,也为了替袁督师撇开谋逆嫌疑,直接把关宁军带离北京,崇祯皇帝下圣旨让回防北京也不回头,后面只能让祖大寿的老领导袁崇焕在大牢中写信,让祖大寿部回京抗击后金,北京才得以保住。
只是从此之后,祖大寿和自己的领导也就是大明朝的崇祯皇帝,就不再有信任了;崇祯皇帝本人猜忌极深,首辅大臣走马观灯式的换了一批又一批,守辽大员动不动就下狱就赐死,祖大寿此刻居然不听召唤,虽然北京城危险不能拿他开刀,但自此就忌惮上了此人,而祖大寿自己也留下了心病。
如惊弓之鸟,一听到崇祯皇帝的召唤,都以军务繁忙,或者其它各种理由来推脱,厚赏,讨论战略会议,加封左都督,都坚决不去,君臣相疑至此。
从敌人那里往往是最能看得清贤良忠奸,皇太极曾说祖大寿:
能久守者,读书明理之效。
祖大寿诈降复还,作为统帅两次坚守到“人相食”,可谓坚苦顽韧,说他有忠义之心的绝对不为过,到最后祖大寿之所以没有,以死相谢世人,固然是贪恋生命,其实部分还是跟崇祯皇帝对待臣子过分刻薄寡恩有相当大的关系。
当然,祖氏一门身为辽东大族,宗族势力强大,投降不仅仅为了个人性命,也有考虑整个大家庭的因素所在。
千古艰难唯一死,祖大寿其为大将,能得众军死力守至人相食而城不破,每每到力竭方降,古名将也无以过之。
梁启超就曾将其在锦州坚守一年的战绩比肩于安史之乱中坚守睢阳的张巡;若祖大寿真的死在敌营,那将又是一个丰碑型的人物,可是他选择了成为降将而活着,按照中国古代的忠义标准,终究大节上有亏,这是无以辩诬的,以前的再多功绩也无法洗清这一点,于是就变成了那个游离在忠奸之间的人了。
青史悠悠,上至王侯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形形色色,历史从来不是脸谱化的,完全去界定一个人物的红与黑,似乎终究是太过于简略,不如就让他呆在哪里,随着浩瀚如烟的文字让大家继续评说吧。
我对祖大寿这个人并不了解,投降清朝绝非祖大寿一人。至于他为什么投降,如果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也只有问他自己了。
个人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个刻薄寡恩之人,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皇帝可以决定朝臣、将领们的前途和国家、朝廷的命运。不是有一句话吗:良禽择木而栖。在容人之量方面,崇祯皇帝远远不及皇太极的。可以这么说满清的很多文臣武将就是明朝投降、投诚过去的。在笼络商人方面,明朝也是不如清朝的。
抱歉,为了民族团结,我只能这么说了,毕竟满族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还有,不要对我扣帽子,我不喜欢明朝,这不代表我喜欢清朝,其实我对所有封建王朝都不喜欢,我喜欢现代社会,喜欢展望未来。
就说到这里,谢谢悟空邀请,欢迎关注、点赞、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