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能告诉我几个你自己知道答案的字谜吗??
日月增辉→明
无头丈夫→天
称断人和→你
日正上开→是
心口不一→否
人立衣旁→依
四犬归夕→然
雨下盖友→爱
鸟鹅一见→我
二、郭敬明写的诗?
郭敬明处女诗《孤独》
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雨
还在下
还没有停的意思
透过窗户
我们仿佛
生活在水帘洞中
让我想起百年孤独里
那场下了几年的大雨
潮湿的房间
身上长出了青苔
一群群鱼游上了屋顶
在这样的雨天
我们打着雨伞
走在街上
踩着积水
我们不知道要去哪里
三、初中即将毕业写一篇作文,那段难忘的日子
难忘的日子
今天下午放学时,天气很冷,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大雨。可我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外套,也没有带雨伞。我沿着满地都是泥水的人行道,顶着风吹雨打,艰难地向家走去。
冷风吹来,我不停的打着喷嚏,浑身冻得瑟瑟发抖。忽然,我发现前面有个同学打着雨伞,就三步并作两步地向他追去。我想在他的雨伞下避避雨。可是晚了,已经有两个同学钻在了他的雨伞下面。无奈之下,我只有缩着肩、低着头,艰难的继续前行。走着走着,我听见身后有人叫我,一回头,原来是我们的音乐老师张老师。张老师家住在小雁塔附近,每天放学都要回家的。她见我衣着单薄,没带雨伞,就急忙把她的雨伞递给我,还把她的外套脱下来让我穿上。我望着风雨中衣着单薄的老师,激动地说:“张老师,这可不行。这样您会冻坏的。”张老师摸了一下我的头,笑着说:“真是个乖孩子,知道心疼老师了。不过,老师今天要加班,不回去了。你赶快打着雨伞回家,不然冻坏了妈妈要着急的。”我半信半疑的望着老师,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老师见我还在迟疑,就不停的催促我:“赶快回家吧!不然,雨一会儿又要下大了。”我相信了老师的话,说了声:“谢谢老师,我明天一定把衣服和雨伞还您。”我打着雨伞,穿上老师的衣服,浑身顿时感到暖和了许多。
我一边往家走,一边想,多好的老师呀!简直就跟妈妈一样。明天,我把雨伞和衣服还给老师时,一定要给老师送束鲜花,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老师看到鲜花,一定会高兴的……
第二天,我拿着鲜花来到老师办公室,张老师不在。和她一个办公室的马老师告诉我:“张老师病了。”我说:“张老师不是昨晚加班,没回家吗?”马老师说:“张老师刚才打电话来,说昨天回家时淋了点雨,发高烧,正在打吊针呢!”听了马老师的话,我的眼泪顿时夺眶而出。张老师呀,您可是为了我才被雨水淋病的啊!您为了我不受冻,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让我穿上;为了我不被雨淋,把自己的雨伞借给了我。今天,病的不应该是您,而应该是我呀!
下午放学后,我和几个同学去看望了张老师。我们把自己的零花钱凑在一起,给老师买了一个大蛋糕。我们每人手里都拿了一枝鲜花。我们来到老师家,张老师刚刚打完吊针,甜甜的睡着了。我们仿佛看见,她正在做着一个香甜的梦。
我们没有惊动她,轻轻的把蛋糕放在她床前的小柜上,把那一朵朵正在盛开的鲜花插在她那精美的花瓶里……
四、《乡村四月》丶《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任意一首古诗词改写成作文怎么写
乡村四月
山坡上草木葳蕤,一片青葱翠绿。江南插禾早,蓄满水的稻田里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四月到了,庄稼人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一个闲人。庄稼活像稻草垛一样堆起多高,一件接着一件,哪有做完的时候?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还是喜欢陕南的四月天。在形色上,它一点也不比江南差。比起翁卷的家乡来,我的家乡陕南的物候总要迟二十天左右。那是一个正在发育的夏天,像一个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件件脱去青涩和单薄的外衣,骤然间显得丰满、成熟和性感。立夏一过,阳光一天比一天明媚,熏风一天比一天柔软,天空像复写纸一样的蓝。放眼望乡村,满眼是绿色,每一棵草都在开花,每一棵苗都在拔节。这时候,油菜和小麦还长在田地里,离收割还有一段时间,蚕豆和樱桃却早已摆上了农家的餐桌。芬芳的槐花一串串挂在窗外,装饰着露水明亮的家园。做秧田是一件细致活,得投进去技术和时间。正开花的紫云英被翻埋进田土里,再引来渠水沤田。阳光加热了满田的水,发酵了泥土里的生命,直到田泥变得无比柔软。这时候,退去一部分肥水,再将软泥做成一畦畦的温床,撒上草灰后再抹平。稻种的生命起初只是针尖大的一星点,在温室里长出两片叶子后方可移栽。那种农活叫“栽小秧”,是将一棵棵的小秧苗轻轻地摁进秧畦里去。栽小秧的时候,全家总动员,一幅又一幅点彩派的画作在田地里展开。最后别忘了在田头插个稻草人。麻雀嘴馋,它们虽然对那些已经生根发芽的小秧无技可施,但还得提防它们饥不择食地糟践。接下来,等待秧苗青麦子黄,割了麦子好插秧。那是一段暂时无事可做的时间,是大会战之前相对宁静的时刻。不妨到城里逛半天,归途中男人手里攥一把新买的镰刀,头上戴一顶簇新的草帽,女人腋下是一件新买的夏衣。下雨的时候,男人打了雨伞去串门,或者干脆在家睡懒觉;老人在屋檐下搓草绳,望着满天乌云盼天晴;女人在厨房里煮腊肉,裹挟着肉香的炊烟和迷蒙的雨雾永远纠缠不清。雨雾挡住我眺望远方的视线,却又将我的思念发酵到浓郁。妈妈这时候应该又在给我们做鞋垫吧,这是她每年四月坐在乡村滴雨的屋檐下必定要做的功课。她老人家这些年视力大不如前了,可勤劳的品质使她一直不肯浪费每一寸光阴。她搬个凳子坐在屋檐下,地上放个针线笸箩,伴着檐滴的声音扎进一针又一针,针针是对儿孙的牵挂和叮咛——她试图使我们的行走更加平稳和舒适。她在心里计划着哪四双是给我儿子的,哪两双是给我的,哪一双是给我媳妇的。她清楚地记得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的尺码,而我们至今不知道她究竟穿多大的鞋。最喜欢是还是那句“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挥之不去的是愁情。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