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至少2个)
盖天说 “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 “天圆地方说”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比如方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于是,天圆地方说又修改为:天并不与地相接,而是像一把伞高悬在大地上空,中间有绳子缚住它的枢纽,四周还有八根柱子支撑着。但是,这八根柱子撑在什么地方呢?天盖的伞柄插在哪里?扯着大帐篷的绳子又拴在哪里?这些也都是天圆地方说无法回答的。 到了战国末期,新的盖天说诞生了。新盖天说认为,天像覆盖着的斗笠,地像覆盖着的盘子,天和地并不相交,天地之间相距8万里。盘子的最高点便是北极。太阳围绕北极旋转,太阳落下并不是落到地下面,而是到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就像一个人举着火把跑远了,我们就看不到了一样。新盖天说不仅在认识上比天圆地方说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古代教学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新盖天说中,有一套很有趣的天高地远的数字和一张说明太阳运行规律的示意图——七衡六间图。古代许多圭表都是高8尺,这和新盖天说中的天地相距8万里有直接关系。 盖天说是一种原始的宇宙认识论,它对许多宇宙现象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同时本身又存在许多漏洞。到了唐代,天文学家一行等人通过精确的测量,彻底否定了盖天说中“日影千里差一寸”的说法后,盖天说从此便破产了。 浑天说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它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日月在东升以前和西落以后究竟停留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一直使古人困惑不解。直到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才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宣夜说 宣夜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卓见的宇宙无限论思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宣夜”是说天文学家们观测星辰常常喧闹到半夜还不睡觉。据此推想,宣夜说是天文学家们在对星辰日月的辛勤观察中得出的。 地心说 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后经亚里多德、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其中,行星的运动要比太阳、月球复杂些:行星在本轮上运动,而本轮又沿均轮绕地运行。在太阳、月球行星之外,是镶嵌着所有恒星的天球——恒星天。再外面,是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动天。 大爆炸说 1929年,天文学家哈勃公布了一个震惊科学界的发现。这个发现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离我们远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胀着。这一发现促使一些天文学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胀,那么就可能有一个膨胀的起点。天文学家勒梅特认为,现在的宇宙是由一个“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这是大爆炸说的前身。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接受并发展了勒梅特的思想,于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学说。 伽莫夫认为,宇宙最初是上个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由最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始火球”。根据现代物理学,这个火球必定迅速膨胀,它的演化过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发。由于迅速膨胀,宇宙密度和温度不断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学元素(原子核),然后形成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物质.气体物质又逐渐凝聚起星云,最后从星云中逐渐产生各种天体,成为现在的宇宙。 这种学说一般人听起来非常离奇,不可思议。在科学界,也由于这个学说缺乏有力的观测证据,因而在它刚刚问世时,并未予以普遍的响应。 到了1965年,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使大爆炸说重见天日。原来,大爆炸说曾预言宇宙中还应该到处存在着“原始火球”的“余热”,这种余热应表现为一种四面八方都有的背景辐射。特别令人惊奇的是,伽莫夫预言的“余热”温度竟恰好与宇宙背景辐射的温度相当。另一方面,由于有关天文学数据已被改进,因此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出来的宇宙膨胀年龄,已从原来的50亿年增到100-200亿年,这个年龄与天体演化研究中所发现的最老的天体年龄是吻合的。由于大爆炸说比其他宇宙学说能够更多、更好地解释宇宙观测事实,因此愈来愈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二、水仙的叶子黄了怎么办
母球已经没用了营养已经消耗掉了 如果想再利用不合算 要在田里埋几年(如果不烂的话)明年重买合算
三、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演说是什么?
盖天说
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据《晋书·天文志》记载:“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按照这个宇宙图式﹐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就如同心球穹﹐两个穹形的间距是八万里。北极是“盖笠”状的天穹的中央﹐日月星辰绕之旋转不息。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看见它们照耀。据东汉学者王充解释:“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盖天说宇宙结构理论力图说明太阳运行的轨道﹐持此论者设计了一个七衡六间图﹐图中有七个同心圆。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即“外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南没于西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低﹔每年夏至﹐太阳沿最内一圆﹐即“内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东北没于西北﹐日中时地平高度最高﹔春﹑秋分时太阳沿当中一个圆﹐即“中衡”运行﹐因此﹐太阳出于正东没于正西﹐日中时地平高度适中。各个不同节令太阳都沿不同的“衡”运动。这个七衡六间图是力图定量地表述盖天说的宇宙体系﹐载于赫运ⅰ吨荀滤憔贰R虼拴o盖天说亦称周髀说。又《晋书·天文志》亦载有:“周髀家云﹕‘天员(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与《周髀算经》里所载的盖天说不同﹐实际上是较古的天圆地方说。中国科学史家钱宝琮等认为﹐这是第一次盖天说﹐而《周髀算经》所载的﹐则是第二次盖天说。南北朝时祖著《天文录》说:“盖天之说﹐又有三体﹕一云天如车盖﹐游乎八极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边下﹔一云天如欹车盖﹐南高北下。”
由此可见﹐盖天说宇宙结构理论也有不同的学派﹐可能是不同时代里向不同方向的发展。大体上可以说﹐盖天说形成于周初﹐而到了《周髀算经》的写作年代﹐即公元前一世纪﹐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定量化的体系。它反映了人们认识宇宙结构的一个阶段﹐在描述天体的视运动方面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