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汉族的特色服装是什么?中山装?

服装城资讯网 2023-02-03 03:23 编辑:耿义 222阅读

一、代表汉族的特色服装是什么?中山装?

中山装是中山先生因留学日本,而参考日本的学生装而改良的服装,略同于现在西服的由来.所以不能算是汉民族的传统服装.基本同意真cheng 的观点.但要纠正一点, 就是,“交领右衽,上裳下衣”,

二、中山服属于国风吗?

中山服不属于国风,只能说是一个革命的象征。

中山装曾被世界服装界公认为我国的国装,这是因为它和中国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它并不是我国的传统服装。追其根源,还是“洋装”的一个变种。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先生以日本的学生装和铁路工人装为基础,设计了这种有邻座的小翻领、4个衣袋的中山装。这在当时,对于清末的长抱马褂那带有封建色彩的服装,无疑是一种革命。

因此,中山装诞生就具有一种反封建的革命性。同时,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这也是从封建社会的“长装”向“短装”变革的一个转折点。后来的北伐军军装,也基本上是这种款式。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的军装都是中山装的“同族”。新中国成立后,它又成为国家干部的制服,我国的领导人和外交使节出访、出席国际性会议等,大都穿中山装,这在西装国际化的当今世界上,影响之大可以想见。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看,中山装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象征,确实成功地体现了新中国的国风。中山装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我国解放后,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军队和当时的工作干部所穿的这种“干部服”很羡嘉,因此,这类服装样式得到了最大限度地普及和流行。全国上至中央领导人,下到普通农民都穿用,而且还超越了职业、年龄,甚至性别的范围。

三、中山装的来历和意义?

中山装的雏形问世于19、20世纪之交,当时日本服装界的华侨界张方诚等人设计的一款中山装为直翻领,胸前7粒纽扣。此后随着西服进入中国,人们将专门缝制西服的裁缝师傅称为“红帮裁缝”。王才运就是当时“红帮裁缝”的重要人物。1916年,王等人应孙中山之请,在此前的基础上,结合孙的意见进行了改进:将前襟7粒纽扣改为5粒纽扣,以象征“五权宪法”;改上贴袋盖为倒山字形笔架式,称为“笔架盖”,象征中国民主革命要重用知识分子;袖口4粒纽扣改为3粒,象征三民主义。

四、工匠精神:中国最好的裁缝为什么大多在上海?

改革开放后,单调的蓝灰,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上海引领了最早的服装时尚,内地爱美的人,趋之若鹜,纷纷效仿。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上海第一次走在服装时尚的最前沿,摩登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初——191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皇朝被推翻,西方思潮涌入,而服饰,是最容易体现人们观念变革的物品。革命人士和拥抱新社会的年轻人们,需要用穿着打扮来体现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再加上上海华洋杂居,让这里自然成为了中国服装变革的温床。

裁缝哪里都有,但上海裁缝,不能再墨守成规,老样子的衣服客人已经不要了,上海裁缝必须要创新,做出客人要的新样子,而且还要做得好。

孙中山先生的中山装,就是在上海裁缝的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关于中山装设计细节的记载有多个版本,但基本的过程已经得到公认:当年孙中山在日本与上海之间往返,他带着日本学生制服、铁路工人工装,或者英国猎装之类的服装,要上海的裁缝以这些制服为基础,加上他自己的设计,最终完善成为了后来我们看到的中山装。

女性服装的变革,更加离不开上海裁缝,如今中国女装的代表——旗袍,就是在上海滩上各家裁缝店里,一步一步演变而来。

上海裁缝,是中国第一代时装设计师,在他们的手中,服饰有了时代的特征,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情感与追求。上海裁缝,不仅要手巧,还要心巧,懂得时代的潮流,懂得各色人等的心思,懂得衣服不仅仅是衣服,还是一种文化。

现在,上海仍然是中国时装行业最重要的据点,每年的上海时装周上,本土设计师都会拿出自己的作品,上海设计师延续了上海裁缝兼容并包、大胆创新的传统,保持了中西合璧的上海特色。

只有手艺没有心思的,一定不是上海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