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以欧洲音乐为代表的复调音乐理论体系及创作实践2、中国民歌音乐中流存的自然形态的复调音乐3、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实践
2. 复调音乐的发展过程
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
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时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 复调音乐的体裁:卡农、创意曲、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
3. 复调音乐的基本特点
亚洲是人类古代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亚洲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亚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是人类音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大陆音乐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一、东亚:
东亚音乐旋律十分丰富,多采用 五声音阶, 乐器种类繁多,并有多种多样民歌、戏曲、说唱和舞蹈等。如以吸收自中国传统音乐而后被民族化了的日本的 雅乐、琴、筝、三味弦音乐,朝鲜的唐乐和乡乐,当然还包括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这些都是东方音乐艺术的瑰宝。
东亚音乐文化区在音乐审美方面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古朴典雅的横向旋律的音乐美。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弹性的节拍和节奏;
2、五声音阶和五声性旋法;
3、渐变的音乐结构;
4、音响表现形式的单音性。
另外,在以琵琶、胡琴、三弦为代表的乐器的运用、音乐曲式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
二、东南亚:
东南亚音乐最早受到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后来一些国家受伊斯兰和后周文化的而影响。泰国、印尼的 古典音乐部分采用七声音阶。大型的敲击乐队是东南亚音乐的特点之一。 印尼音乐中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并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却是甘美兰。甘美兰音乐大都采用有半音和无半音的两种五声音阶,但它的律制(即音与音之间的距离)与12平均律不同,有点接近五平均律,初听时不很习惯。演奏甘美兰时还要遵循一种称为帕台特的调式,它与印度的拉格相类似,表现不同的情绪要采用不同的帕台特。甘美兰乐队中还有少量的歌唱家。甘美兰音乐甚至是西方人眼中亚洲的代表。
1、音律倾向平均:虽然东南亚各国音乐使用世界其他地区也采用的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但也有把一个八度划分为七个大致相同距离音程的“七平均律”和把一个八度划分为五个大致相同距离音程的“五平均律”。“七平均律”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都有运用,而“五平均律”则主要在印度尼西亚运用。用“五平均律”所构成的五声音阶叫“平均五声音阶”,它是东南亚音乐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五声音阶。
2、乐器竹制铜制:东南亚号称“竹的王国”,盛产各种竹子。这一地区有丰富的竹制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如竹笛、竹鼻笛、竹竖琴、竹筒琴、竹板琴、竹排琴、竹皮弦琴、竹圈鼓等。在这些竹乐器中,印度尼西亚的“安格龙”比较特殊,它是一种竹筒琴。在一个竹架上悬挂两根粗细不同的、发音相差八度的竹筒,通过摇奏可以发出清脆的声音。除了竹制乐器,铜制乐器也是本地区有特色的乐器,有各种尺寸的吊锣、釜锣、排锣、围锣等,由各种不同的铜锣组成的乐队是东南亚地区最有特色的乐队。有专家认为,像锅一样的釜锣可能是东南亚最早的锣,而釜锣很有可能和这一地区以及中国云南、贵州和广西出现的铜鼓有渊源关系。
3、节拍中和平稳:东南亚音乐大多采用二拍子和四拍子,但并不像西洋音乐中二拍子和四拍子的强弱拍那样分明,各拍之间强弱差异不大,平稳、沉着,给人以中庸、平和的感觉。
4、织体单复结合:和东亚地区的音乐一样,东南亚地区的音乐也注重横向旋律的发挥,以单音音乐为基本形态,但在一些音乐品种中,由于各类乐器演奏时节奏有所交错从而产生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
三、南亚:
南亚音乐形式也只是简单的分为“Open”部分和“Closed”部分。Open部分没有明显的起始标志,没有预先编排的结构,演奏速度比较松散。Closed部分严格按照“Tala”的规则,有明显的开始结束。总的来讲,音乐的作曲实质上很简单,只是为音乐家对raga和tala的演奏、发展、变化提供一个简单的框架。印度古典音乐主要分为两个派别:北印度的叫做Hindustani,南印度的叫做Carnatic(或者Karnatak)。从北方的Kashmir(克什米尔)到西部的Punjab,再到东部的孟加拉和阿萨姆,最后再到南方的Maharashtra和north Karnataka都受到Hindustani(北印度音乐)的影响。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独立前,他们受到北印度音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虽然在这半个世纪期间,这种影响已经被削弱了。而Carnatic(南印度音乐)主要在南部四个邦Karnataka,Andhra Pradesh,Tamil Nadu以及Kerala(喀拉拉邦)。印度音乐最迷人的一个地方就是装饰音繁多。
四、中亚西亚:
中亚和西亚属于伊斯兰文化,采用齐声 音阶,中亚的阿拉伯古典音乐用二十四平均律的音阶。风格柔和、持重。 阿拉伯音乐在其形成过程中,古埃及、古波斯和古希腊罗马文化都曾给予巨大影响。充满浓郁的地域风情。多由民族古老乐器演奏唱法独特(如“呼麦”---用喉音唱歌)民族服装有时甚至可以用一个人、一张嘴,在同一时刻发出高、中、低各种不同声调的声音。声音的变幻多姿、歌声的悠远高旷,呼麦的动人歌词,空间的绵延永恒之感,都极富力量感。让人仿佛置身广袤的西伯利亚草原,聆听天籁之音,加之马头琴、牛皮鼓等乐器,观众的心门被不断叩击。云南普米族口弦表演,普米族的民族风情展示,总之就是民族原生态吧。
4. 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是
复调音乐是相较于主调音乐而言的。主调音乐就是我们通常听到的有一条主线旋律,还有伴奏和声,是古典主义时期海顿确立的。
在海顿之前,复调音乐占据主流,通常由两条或几条旋律交织进行,两条或几条旋律又有非常和谐的和声逻辑,我们通常听到的巴赫的创意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维瓦尔第的弦乐作品等等都属于复调音乐。至于巴赫与贝多芬,巴赫是音乐之父,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几乎所有的作曲家,和声学也是在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他是被门德尔松发现并发扬光大的。
贝多芬属于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承前启后的一个作曲家,他后期很多作品深受巴赫和声思维的影响,如《庄严弥撒》中的赋格等。
5. 复调音乐的发展脉络
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
不同旋律的同时结合叫做对比复调,同一旋律隔开一定肘间的先后模仿称为模仿复调。运用复调手法,可以丰富音乐形象,加强音乐发展的气势和声部的独立性,造成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复调音乐的体裁:卡农、创意曲、赋格、经文歌、复调尚松、坎佐纳等。
6. 复调音乐的发展由来
奥尔加农,华丽奥尔加农(包含圣-马夏尔复调和孔波斯泰拉复调),第斯康特,圣母乐派的复调----孔杜克图斯,经文歌。
一种“多声部音乐”。作品中含有两条以上(含)独立旋律,通过技术性处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音乐就叫做复调音乐。复调音乐拥有漫长的历史,在中世纪的教会圣咏中,就有了最早的复音音乐,诗班在唱颂歌的时候各自在不同的声部上吟唱不同的旋律。其后尼德兰的荷兰乐派进一步发展出复音的理论和写作技术。当中的作曲家纪尧姆·迪费(Guillaume Dufay,1400-1474)创立了“四部和声”的写作和技巧。为后来的对位法理论开辟出完善的道路。
7. 早期复调音乐的发展及特征
⑴用对比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称“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⑵以模仿的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二部、三部、四部的轮唱或轮奏。如《黄河大合唱》中的四部轮唱曲《保卫黄河》;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大师帕赫贝尔(JohannPachelbel,1653-1706)脍炙人口的《D大调卡农》。
⑶用衬托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称“支声复调”或“衬腔式复调”。在民族民间音乐中,常用衬托、填充、呼应、加花等手法,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最著名的作品集是巴赫的《赋格的艺术》,这套作品可以称为赋格曲的圣经。我国的作品有侗族民歌《向阳花开朵朵红》,女声二重唱《遵义会议放光辉》等。
8. 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作文
在音乐作品中,对比式和模仿式二者的结合是复调音乐的基本样式。
复调音乐是与主调音乐相对应的概念。
专业复调音乐是由欧洲发展起来。十六至十八世纪复调音乐由意大利作曲家帕里斯特列那,比利时的拉索,德国的巴赫等推到一个光辉的发展时期。
复调音乐在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中,传统音乐申戏曲,曲艺音乐,宗教音乐,江南丝竹中。
9. 概述西方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
西方交响曲是由海顿最初确定的形式,而这是从古希腊的音乐,经历中世纪,巴洛克的复调音乐,慢慢演变进化而来而形成的。
在古典主义时期被海顿确立后,当时莫扎特和海顿将其做到极致,之后贝多芬又改革了交响曲,使交响曲更复杂,更有个人情怀,也使西方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勃拉姆斯,舒曼,柏辽兹,柴可夫斯基等等一大批杰出的作曲家将交响曲更加的丰富化,都致力于表达作曲家个人的强烈情怀。其中布鲁克纳更是将交响曲和上帝联系起来来表达情怀。这段时期是交响乐最辉煌的时代。之后到了20世纪,交响曲更加复杂难懂,扭曲,甚至用一些“奇特的乐器”来模仿各种声音,代表马勒,之后更剧烈,直到后来创作的人越来越少,到现在的多元时代。
10. 复调音乐产生于哪个时期
复调音乐(polyphony music)
原指由几个声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以与单声音乐相对,以后专指几个旋律性声部在运动中按照对位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并与主调音乐相对。构成复调音乐的各声部并无主次之分,彼此形成对比或相互
复调音乐的发展
复调音乐约在 9世纪左右产生于西欧,其发展情况大致如下:
9~13世纪的复调音乐 这个时期的复调音乐历经了3个阶段:①奥加农产生于9世纪,它是以格列高利圣咏为固定歌调,于其下方加上新的声部,两者形成平行四度或五度的进行;也可从同度开始,逐渐分离至四度,最后复归同度。这是最古老的复调音乐形式。②迪斯坎图斯产生于12世纪,仍以格列高利圣咏为固定歌调,于其上方添加新的声部,两者的距离为八度或五度,声部间出现反向进行。③福布尔东产生于13世纪,意为假低音,因低声部演唱时实际为高八度。它仍然以格列高利圣咏为固定歌调,新加的声部通常为两个。开始与结尾处采用五度、八度,中间用三度、六度,音响效果较前两种丰富,为复调写作中极有价值的进步。以上 3种形式,并无专用乐谱,演唱者只需将格列高利圣咏记熟,按规定的要求加上新的声部即可。
14~15世纪的复调音乐
14世纪,人们对早期的复调音乐形式已不满足,新的发展是在格列高利圣咏上添加曲调时采取自由处理,或固定歌调与新调均为自由创作,从而打破过去的刻板作法。为使歌者能准确演唱新的曲调,就需专用乐谱。该时期出现对位一词,用以称呼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对位原意为音对音,亦即几个曲调的结合。在这些结合中,协和音为主,对不协和音开始时予以否定,直至15世纪才逐步认识到不协和音的价值,并认为对位就是艺术化的音乐组合,在写作上应力求富有变化;如节奏的变化、切分音的处理以及模仿的运用等,从而将复调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5~16世纪的复调音乐
15世纪后半期~16世纪是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特别以G.P.da帕莱斯特里纳为代表的无伴奏合唱,达到这一时期复调音乐的高峰。在这时期中,人们对歌词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音乐的节奏基础;同时运用许多丰富变化的音调组合,在声部进行中力求避免五度、八度的空洞效果;确定了不协和音的使用原则。总的来说,声部进行上的平衡与相互关系间的协和,是当时复调音乐风格的特点。
17~18世纪前半叶的复调音乐
16世纪以后,复调音乐无论在结构方面或技术手法方面都已日趋完善,为器乐复调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到18世纪,在J.S.巴赫作品中,采取以和声为基础的创作方法,即不仅要求横的线条独立,同时还注意到纵的和声关系。巴赫非常重视和弦外音的处理,从此造成曲调节奏与和声节奏的不一致,增强了对位的效果。在发展赋格曲的形式方面,巴赫的贡献更为卓越,后世的作曲家们都把他的作品视为复调音乐技术的楷模。
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的复调音乐
18世纪后半叶起,主调音乐占优势,对位受到和声的制约,写法上从自由节奏的线条织体转变为动机式的旋律短句与和声结合。复调技术与主调音乐的形式特别在奏鸣曲式的乐曲中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赋格与赋格段在古典派与浪漫派作曲家的创作中成为发展主题展开乐思的有效手段。尤其在F.门德尔松复活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后,不少杰出的浪漫派作曲家也努力仿效巴赫的复调创作手法。J.勃拉姆斯在创作中有意识地采用巴赫式的对位写作,而且企望能返回到16、17世纪的音乐中去,这表现在他的后期作品中,对卡农的喜爱甚至超过了赋格。到浪漫派后期,由于分解和弦的大量使用,旋律线条变为和声性,致使对位愈来愈和声化,甚至成为分解和声的一种装饰。R.瓦格纳在对位的运用中一方面更强调不协和和弦的各种手法与半音的变化,另方面也像W.A.莫扎特那样运用几个主题的同时结合,如《纽伦堡的歌唱师傅》序曲的再现部。总之,在浪漫派后期,复调音乐虽居于次要地位,但仍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手段。
20世纪的复调音乐
20世纪作曲家的作品风格,比之上一世纪来有巨大改变,调性、调式与和弦结构的复杂化取代了已往的基本自然音体系的技法。自1910年后,许多作曲家都热衷于完全自由地使用半音音阶的全部12个音,有的具有调性中心,如P.欣德米特;有的否定调性中心,如A.勋伯格;有的采取双调性、多调性的结合,如D.米约。双调性或多调性,由于几个曲调调性不同,有着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从而加强了对位的效果。无调性音乐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动机的组织,它将旋律线条置于显著地位,而使和声退居其次。近代的线条对位一词,原是形容早期复调音乐形式的,现在则常用来形容一个与和声无关,纯由旋律线的交织而形成的结构。比起19世纪来,20世纪中复调音乐又居优势,但不是帕莱斯特里纳或巴赫时代的意义,写作技法上,旋律多采取自由的与有伸缩性的发展;主题常作倒影或逆行的处理;在组成对位时,更多地使用复杂的节奏组合,这是现代复调音乐的主要特征。
复调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包括对位、卡农、赋格等。它的写作方法可分为对比复调(见对位法)与模仿复调(见模仿)两类。用复调音乐形式创作的乐曲有创意曲、轮唱曲、卡农曲及赋格曲等。
11. 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是什么
九世纪出现了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 ”(Organum)
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音乐家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 条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