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马夹衣服
马甲详细制作教程,这个季节您需要一件马甲!
第一步,将前贴边和下贴边与前片里布车缝固定。(前贴边和下贴边可以烫上布衬,这样会更直挺,我这里省略了)固定车缝下贴边,锁边处理,将缝份翻至一侧,于正面车缝装饰固定线。
车缝前贴边,锁边处理,将缝份翻至内侧,于正面车缝装饰固定线。
第二步,制作表布开袋。准备好口袋里布A和B(A比B长1cm),如下图:
口袋表布两侧锁边处理,将缝份折至内侧待用。将口袋A上缘与口袋表布车缝固定,锁边处理。
在前片下方画出开袋处,长度与口袋一致,宽度1cm,对分两份,两端呈“Y”字形。将上步缝好的口袋A与前片正面相对,车缝我手指所示两条线。(口袋表布的上方和开袋线下方)
将多余缝份翻至下方,珠针固定待用。取出口袋B布,车缝手指所示两条线。(口袋B布上方和开袋线上方)
将开袋线沿中线剪开,注意两侧需要剪成“Y”字形。
将口袋A布和B布从剪口向内翻折至前片内侧。
分别将两侧车缝处做锁边处理。
然后将两片口袋布固定车缝并锁边处理。
翻回前片正面,从袋口处将口袋A布上方车缝的口袋表布拉出,整理平整,稍作熨烫,车缝两侧固定。
第三步,车缝表布和里布的前后片。车缝表布前后片时候于下方大约6cm处留出开口,待车缝腰带。
将两条腰带对折熨烫,车缝固定,于表布侧身车缝固定,锁边处理。
第四步,车缝表里布。将表布和里布正面相对,车缝除肩部以外的部分(下图红线所示),于下方留出约7cm的返口。剪去多余缝份,做牙口处理,从返口处将背心翻正,熨烫,藏针法车缝返口处,其余地方车缝装饰固定线。
所示为尚未车缝的肩部。
第五步,车缝背心肩部。将后片肩部处缝份折向内侧,熨烫,将前片肩部插入,固定,车缝固定。
然后于袖口处车缝装饰固定线一圈。
第六步,开扣眼和钉纽扣。在前片画出需要开扣眼的位置,机缝扣眼,另一侧前片对应位置钉上纽扣。
坎肩和马甲有什么区别?
坎肩和马甲区别:
1、样式不同。
马甲是一种无领无袖,且较短的上衣。坎肩,无袖短上衣,紧身、直筒;对襟。
2、特点不同。
马甲前后胸区域保温并便于双手活动。坎肩各个季节都适合。
3、穿法不同。
现代马甲款式按穿法有套头式、开襟式(包括前开襟、后开襟、侧开襟或半襟等);按领式有无领、立领、翻领、驳领等。传统的坎肩,套在夹衣、毛衣、薄棉衣外面,有棉坎肩、皮坎肩等,增强肩部御寒,多无领。后来的西服坎肩、时装坎肩,紧身无领。
坎肩的历史起源:
清代满族的坎肩,常见样式有对襟、琵琶襟、大襟、一字襟和人字襟等。起初一字襟坎肩穿在袍子的里面,到了清代中晚期,它一般都被穿在了袍子的外面。清朝时兴穿坎肩亦称“马甲”、“背心”。马褂去袖,衣长及腰,两侧开禊,多在领、襟、衣摆外镶饰花边。坎肩并不是满族原有的服装,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来的。
据记载“半臂”的样式始于隋朝,当时很简单,就是无领、无袖、对襟。坎肩还有背心、蔽甲方、披袄、搭护等名。坎肩分为对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种。一般穿在里面,样式也比较窄小。清末时,有把马甲穿在外面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坎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