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山装和旗袍都是在民国时期出现的?
中山装还真是民国的,是孙中山参考西装和日本学生装,略加修改,定型而成。
现在看到的旗袍跟清朝初期的旗袍不一样的,不过清朝几百年,旗袍式样不断变化,到了民国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据说旗袍大腿高开叉这一特点是民国时候才流行起来的。二、倒大袖旗袍的由来和历史?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这种“文明新装”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城市女性视 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时或露腕呈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裙为套 穿式,初尚长裙,长及足踝,后渐至小腿上部。?当“文?明新装”异军突起之时,旧式的袄裙、袄裤也层出不穷地变换着小花样。衣领降低高度,让颈项露出 来。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短袄的下摆时圆时尖,或是六角形,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逗性的长而宽的浅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 穗。清式的马面裙慢慢简化,榴裥越来越少,乃至消失,后连马面裙本身也踪影全无。旧的服饰消失,新的形式产生。 20年代中叶起, 一种新旗袍诞生。上海是当时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声势远远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 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初的款式。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格。”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 的象征。是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中的旗袍,已略显腰身,长至小腿肚,倒?大袖。1924年秋,末代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 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 20年代未,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仍为 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 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20年代的中式女装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包括旗袍。倒大袖在旗女的袍中有,汉女的衫 袄也时兴过一段时期,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
三、旗袍的发展和演变历史及各个阶段的特色?
1840-1911年
晚清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晚清 旗袍的起源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女星身体的曲线好不外露。旗袍裁制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这时候的旗袍染上了古典诗的韵味,寂寞惆怅谁人诉?!她湿润、柔软成一枚清词,长满了细细密密的青苔般的相思。
1912-1949年
民国
寻求解放的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民国年间,旗袍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展现东方女性的婉约之美,体现中华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终于从“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宅大院中姗姗走来。
民国 内敛的时尚
一袭旗袍,百样风情。民国时期的四大美女:林徽因,清秀、智慧;陆小曼,美艳、婉约;周旋,天真、甜美;阮玲玉,骨感、妩媚。
我们身处民国,热爱上了西方的美学。随着西方文化东进,表现在女性服饰上,从遮掩曲线到追求突出曲线却又保持内敛成为时尚。
1981-2000年
现代
中国女性历来以贤淑、端庄为美,时间轮转,时代变迁。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职能有所变化,旗袍仍然是展现贤惠、典雅中华女性之美的元素。
现代 旗袍的盛行
我们开始重拾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而承载着东方人对时尚的诠释、对美的注解的旗袍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中国的国服,并被作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2001-至今
世界
一袭旗袍造就了完美东方女性的经典,即使没有金银相称、珠玉点缀,一领一叉的窈窕,优雅内敛的表达,把女人的妩媚、温柔与性感演绎到极致。
百年旗袍 华丽转身
东方元素备受国际时尚界瞩目的今天,旗袍不像其他文化遗产会被送进博物馆,而是成为了时尚尖端的顶级时装设计师与社会潮流人士的挚爱,但它在与时尚为伍时,却永远都是那么的高高在上,旗袍与美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