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十年代旗袍(80年代上海旗袍)

服装城资讯网 2023-02-13 23:10 编辑:翁辉 300阅读

一、80年代上海旗袍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这种“文明新装”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城市女性视 为时髦而纷纷效仿。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时或露腕呈喇叭形,袖口一般为7寸,称之为倒大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裙为套 穿式,初尚长裙,长及足踝,后渐至小腿上部。?当“文?明新装”异军突起之时,旧式的袄裙、袄裤也层出不穷地变换着小花样。衣领降低高度,让颈项露出 来。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短袄的下摆时圆时尖,或是六角形,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逗性的长而宽的浅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 穗。清式的马面裙慢慢简化,榴裥越来越少,乃至消失,后连马面裙本身也踪影全无。旧的服饰消失,新的形式产生。  20年代中叶起, 一种新旗袍诞生。上海是当时公认的服饰时尚中心,其声势远远于全国各地并左右着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上海旗袍时尚的初,是以无袖的长马甲形式出现 的,短袄外面的长马甲代替了长裙。1926年,长马甲同短袄合并,就有了民国新旗袍初的款式。张爱玲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格。”袍身宽松、廓形平直,长度在踝关下之上或大约小腿肚的地方,倒大袖,领、襟、摆等处仍喜做滚边镶饰,但繁褥之风,?“裥干”和阔滚条被视为过时 的象征。是秋冬时穿的夹旗袍,倒大袖,只有一道花边装饰。中的旗袍,已略显腰身,长至小腿肚,倒?大袖。1924年秋,末代刘春霖之女刘沅颖下嫁《玉 梨魂》作者徐枕亚,新娘当时穿的就是这种倒大袖旗袍。  20年代未,旗袍开始收腰,受欧美短裙流行潮流的影响,摆线提高至膝下,仍为 倒大袖,但袖口变小,装饰性质的镶滚趋洁,甚至完全取消,色调也力求淡雅和谐,后体上显得十分简洁方便。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 袍身变得合体,有的袖口装上仿西式的克夫,成为流行一时的时尚。20年代的中式女装显著的特征,就是倒大袖,包括旗袍。倒大袖在旗女的袍中有,汉女的衫 袄也时兴过一段时期,民国初的“文明新装”也是倒大袖,?20年代的旗袍一直沿用这种袖形,直至30年代才慢慢消失

二、旗袍源自于哪个年代?

旗袍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开来,盛行于三四十年代。当时的上海是贵妇、交际花的福地,她们热衷于奢华的社交生活并追赶时髦,带领着旗袍的流行风尚。

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因此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时装之一。

三、上海旗袍的由来和历史?

旗袍本是满族旗人妇女的土著服装。以后汉族妇女穿着的也多起来,并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女式服装。旗袍通常指一种近代华人女子的服装。旗袍于民国时期为上海女校的制服,当时的上海女学生亦被认为是旗袍最早的主要使用者,2

四、法式红裙什么时代流行?

20世纪80年代,《街上流行红裙子》大受追捧,银幕上的“红裙子”使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服装色彩和式样的变化。 1986年,《中国纺织报》登载了题目为《北京流行黄裙子》的文章,“当时对行情反应灵敏的个体服装摊贩,迅速推出一批黄裙子。在西单夜市上,放眼望去,一排排黄裙子有如一丛丛盛开的黄玫瑰……”一时间,色彩鲜艳的裙子成为大街小巷的女性追求时尚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中期,超短裙出现,加上“迷你”两字,曾经被部分保守媒介视为洪水猛兽。进入21世纪,中国女性对于服装诉求越来越趋向凸现个性、标新立异。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唐装开始走向世界、各式旗袍炙手可热,中国服装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如今,一步裙、吊带裙、泡泡袖……裙子冲破季节和式样的束缚,在一年四季、各种场合扮美着女性。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封闭的大门被打开,外面的世界使中国人眼花缭乱,中国女性开始以审视和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穿戴:美是没有阶级性的。银幕上的“红裙子”,是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自此,一个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五、上海人经典服装是什么?

近代上海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最早是满族旗人妇女所穿的长袍,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所用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满花纹,三百年来没有改变。二十年代前期,穿旗袍的上海女性很少。从二十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上海旗袍的变化则集中反映了海派时尚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