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姓董的历史故事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董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中一支持起源很早,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二、文言文董叔娶妻的翻译 详细一点
【原文】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诉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文】
董叔想要娶于范氏,叔向说;范氏富有,为和要和她成亲呢,董叔说想攀附她.过了几天,董祁(于范氏)对范献子抱怨说董叔不尊敬她,献子就把董叔抓起来绑在了院中的槐树上.叔向经过的时候,董叔对叔向说:你可以为我求情吗?叔向说:你想攀附的愿望达成了.还请求什么呢?
三、有屠人,货肉归,曰已暮。忽一狼来,瞰担上肉,似其垂涎,随屠尾行数里。…………是哪篇古文
出自:蒲松龄[清代]《狼三则》第一则。
意思是: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原文: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即竟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矣。
释义: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屠户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户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感到非常害怕。
(屠户因为害怕)小心地(在树的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情形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金子,屠户的生活略微宽裕了。就像爬上树去捉鱼一样,狼本来想吃肉,结果遭遇了祸患,真是可笑啊!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狼三则》第一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三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
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蒲氏是淄川世家,早年热衷功名。父亲蒲槃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蒲松龄为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再后来清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
《聊斋志异》中有狼三则。其一被苏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为“专题 《狼》”,其二被选为沪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第34课《狼》,鲁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30课《狼》,2016年新审订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18课《狼》和部编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上册第20课《狼》
四、求 董叔将娶于范氏 译文!
董叔想要娶于范氏,叔向说;范氏富有,为和要和她成亲呢,董叔说想攀附她.过了几天,董祁(于范氏)对范献子抱怨说董叔不尊敬她,献子就把董叔抓起来绑在了院中的槐树上.叔向经过的时候,董叔对叔向说:你可以为我求情吗?叔向说:你想攀付的愿望达成了.还请求什么呢上面是自己翻的下面是一些技巧
第(1)小题 “范氏富,盍已乎?”
翻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
事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三点:①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盍
”是“何不”的合音。“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呢?”②实词“
已”的意思,“已”,本义是停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学不可以已”(《劝学》)在这
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取消”。③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
现象。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
宾语“婚事”、“亲事”。
第(2)小题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实词“执”与“纺”的意思。“执”,本义是拘捕
、捉拿。语文课本中有:“被执至南”(《梅花岭记》) 。在该句中可以译做“
抓”。“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②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执
”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叔”。
第(3)小题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①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欲”之前
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②宾语前置现象。
“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
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