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书包可以用一辈子吗?

服装城资讯网 2023-05-17 01:02 编辑:乔元 187阅读

一个书包可以用一辈子吗?

书包可以用一辈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少啊,因为可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没有很大的问题,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一件衣服也好,一个鞋子也好,一个书包也好,过一段时间用旧了,大家也都会去更换了。因为我们出门不光是为了让自己看,也是一种展示精神面貌的。一个方面。

但是你说你一个书包想用一辈子没有问题,关键是看它的质量好呢,而且可以说,

如果你想用一辈子的话,我可以这样认为,就是这个书包对你的分量太重了,他一定有特殊的意义在里面。

一定是特殊的人,特殊的感情经历使得你无法割舍这个背包,那么你带上他,可能有了精神的动力和前进下去的。袁泉,这无可厚非。

答:一个书包不可以用一辈子,单单小学六年就要换几个书包,上幼儿园妈妈会给我买一个印有卡通,动漫图案的小市包,包里装着各种有用物品。

上小学就要换个稍大的书包,包的值量要好点才行,要装各课课本,作业本,草搞本,文具盒里装着满的笔,橡皮,削笔刀,一直到上三年有可能又要挨书包了,经过一二年级后书包硬洞了,旧了,三年级课程多些,书包内存最好大点才合适。整个小学完成学业估计要2次书包。

进入初中,高中共计六年肯定要换书包,孩孑的审美观变了,会要求换个时尚一点的才开心。所以一辈不不可能只用一个书包。

20世纪80年代的孩子一年换多少次新衣?

一年就过年换一次,如果衣服实在小了,夏天会添加夏装!

20世纪80年代是从1980到1989年。

年代的计算方式如下:

1、公元前,-1到-100是前1世纪,-101到-200是前2世纪,类推。

2、公元后,1到100是1世纪,101到200是2世纪,就是说,尾数从1到0满一百年算一个世纪。以这一百年最后一年除以100为几世纪

3、同样,尾数从1到0满十年算一个年代。以十位数主要的数字为多少年代。不过近来因为这个可能会有混淆和麻烦,干脆以0开始来记年代。

4.比如,1991年,最后一年是2000年,故为20世纪(也可以用19+1,即百位以上数字加一),十位主要数字是9,记为90年代,但是现在一般以90开始到99为90年代,而非91到00.

衣服,尤其是漂亮的新衣服,总是小孩子在一起游玩时用来炫耀的资本。那时,双职工家庭基本上都会有那么一台缝纫机。一些小件衣服如单衣单裤、袖筒子之类的都是家里买好布自己做的。以当时双职工家庭的经济实力,每个小孩每年基本上能有两到三件新衣服,何况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都很疼爱小孩子。

每年过年一件新衣,这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了。有家里做的,偶尔也有从外面店里买的。反正那时候的我们,一拿到新衣服都会开心得不得了。真是单纯的幸福啊,现在再怎么样也体会不到了。

那个时候经济不发达,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品牌,审美观也和现在大不相同――长辈们买或是做衣服时,第一考虑的是要保暖,漂亮则是次要的了。还记得我奶奶的手艺非常棒,会给衣服上印上那种花花绿绿的图案。可惜现在那些衣服早已经被处理,找不到原件来研究下那种印花的原理了。

衣物首要功能是保暖――马桶哥细时候和娘老子合影

反正我的衣服都是小伙伴们中最漂亮的,这也让我和大家一起玩时觉得很有面子,哈哈。

说到穿着,就不能不说一下毛衣。那时候的毛衣,不管大小,无论厚薄,都是家中女性亲手打出来的,不会打毛衣的女性,非常非常少见。

一到闲下来的时候,女人们总是拿着手中正在打的毛衣,肘弯里挂一个装毛线球的塑料袋,站在巷子里边聊边忙活起来。当然,聊得最多的并不是家长里短的八卦绯闻,而是打毛衣的技术。那气子的长沙人都很大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直到现在,除了别人送我的毛衣,我穿过的毛衣全是我奶奶和我妈妈手打出来。一比之下,总是觉得她们手打的毛衣要暖和好多。

现在就不能比了,会打而且肯打一条围巾的女生都非常之少,就更不要说比围巾不知道要复杂多少倍的毛衣了。

孩子们上学时用的书包,多少也应该算在这一项。还记得我刚读一年级时,用的是一个帆布包,好像还是我爸当年当知青时用过的。后来就用上了商店里买的书包。差不多小学时是一年就要换一个。

那时我们都不懂得爱惜东西,书包甚至有时是用来打架的道具:一手抓住一根背带,就这么甩出去打人。自然,最先坏的就是背带和书包连接的地方――线很容易断。然后家里人给缝上补好继续用。

当年的书包质量的确不怎么样,可能是完全没有估算到未减负的小学生的书加起来会有多重吧。当然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款式和花样,那时书包上能有一个黑猫警长或是《大闹天空》中的孙悟空,或是葫芦娃,就足够让同学们羡慕上好一阵子了。

中国人向来讲究食不厌精,长沙人只怕更是如此。长沙人对于食物的品味偏向于重口味,辣,咸,油腻等等。什么调味料都要求一个字:多。

我从小身体不是很好,不爱吃,还很挑食。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但仍然不喜欢吃鱼,不管是海鱼还是淡水鱼,不过却非常喜欢吃那种罐头装的“豆豉鲮鱼”。

小时候不喜欢吃辣椒,总是怕辣,很多时候,家里炒一份菜就得装两个碗。一大一小,小的是我给吃的没放辣椒的菜。基本上每餐家里人都要给我开小灶,多半是鸡蛋。我小时候最喜欢吃鸡蛋了,无论怎么烹饪都喜欢,于是家里每次看到我疯狂吃蛋的样子时总喜欢说上一句:“你咯杂蛋宝!”

那时年夜饭都在家里吃,现在很多家庭改去饭店了

那个时候下馆子吃饭基本上是很奢侈的事,而事实上馆子也不是很多。家里来了客都是在家里招待。还记得我十岁的生日那天,很多亲戚朋友都来了,小小的家里坐得满满的。眼里全是大人做饭做菜忙碌的身影。来了客总是欢天喜地的,虽说做很多人的饭菜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

说来也有味,以前,下馆子是最客气的,现在却反了过来,请到家里吃餐家宴才是最难得的。

说到馆子,就不得不说一下当年馆子一些常用的招牌语了,多是贴在大门玻璃上的。诸如“随堂点菜”“丰俭由君”“内设雅座”等等,这些现在见不到了,不知道还有多少老长沙记得那些话呢?

说到吃,就少不了喝。男人很少喝啤酒,最多大伏天时喝一点。大部分时候都喝白酒。而最出名也喝得最多的,无他,邵阳大曲尔。邵阳大曲在老长沙的口中被称为“邵阳大”。一个人静静喝也好,来了客一起喝也好,都是那么其乐融融。

后来,日子好了,来了客就不喝邵阳大了,喝白沙液。白沙液在当时算得上是好酒了,酒瓶是白色的,成葫芦状的瓷瓶,很可爱的造型。后来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最近又重出江湖了,造型也没有变,很有怀旧的感觉。有机会要买上一瓶,看还是不是当年的那个味。

衣服,尤其是漂亮的新衣服,总是小孩子在一起游玩时用来炫耀的资本。那时,双职工家庭基本上都会有那么一台缝纫机。一些小件衣服如单衣单裤、袖筒子之类的都是家里买好布自己做的。以当时双职工家庭的经济实力,每个小孩每年基本上能有两到三件新衣服,何况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都很疼爱小孩子。

每年过年一件新衣,这是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了。有家里做的,偶尔也有从外面店里买的。反正那时候的我们,一拿到新衣服都会开心得不得了。真是单纯的幸福啊,现在再怎么样也体会不到了。

那个时候经济不发达,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品牌,审美观也和现在大不相同――长辈们买或是做衣服时,第一考虑的是要保暖,漂亮则是次要的了。还记得我奶奶的手艺非常棒,会给衣服上印上那种花花绿绿的图案。可惜现在那些衣服早已经被处理,找不到原件来研究下那种印花的原理了。

上个世纪中国还很人穷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一般的孩子要到新年才会有新的衣服穿,所以一年大概换三次衣服。

一般来说,正常2~3次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