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的女人头饰

服装城资讯网 2023-03-30 09:27 编辑:柯滢 64阅读

康乾以后,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里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rr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

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资料来自 新浪博客 逆未央